东方网:留住记忆留住爱

东方网 作者:苏应奎 选稿:上官贤 2007年6月10日

发布时间:2007-06-11作者:访问量:694

 
  初夏季节,满眼青葱。坐在阳台上捧读戴平教授惠赠她的大著《雏鹰的记忆》,不啻是种愉愉的悦读。这本纪实类著作,虽然是作为科研项目的成果面世,但由于记述内容的独特鲜闻,文笔的朴实清新,30万字的篇幅,可以“一气呵成”读完。

  本书纪实的,是1959――2006年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历程。名闻中外的“上戏”,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类艺术人才,成果辉煌。其中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这一点,可能不一定为外人所知。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含情的笔触,重现了“上戏”办学史上这一值得记载的光彩夺目的一页!

  资料显示:在这近40年中,“上戏”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包括表演、编剧、导演、舞美在内的戏剧专业人才400余人。先后有藏、蒙、满、鄂伦春、维、回、苗、壮、傣、侗、纳西、哈萨克、京、彝、土、么佬、土家、朝鲜等18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上戏”生活、学习,从“上戏”走出后又都很快成为了当地业务骨干或文化部门的领导。“上戏”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褒奖,受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深情赞扬。国务院曾授予该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一位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藏族学生用诗的语言道出了他们的共同的心声:“最清最清的河流,是从雪山的心尖上流过;最美最美的鲜花,是在草原的怀抱里开放;最深最深的情谊,是在藏汉师生中结成……。”为使这些来自边疆地区几乎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健康成长,书中写到老师们对他们在政治、生活、学习、纪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们所付出的汗水、心血和亲人般的关爱,读着无不令人动容。

  真实是纪实性作品的生命。一些所谓的纪实文学之所以失却读者,其原因主要在于内容的不真实,甚至虚构、杜撰。本书可贵之处,可说“无一事无据,无一人失真”,这主要归功于:一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本书原属于科研项目)。据我所知,为写作此书,戴教授历时二年,日以继夜从封存的大量历史档案材料中,一一汇集、梳理,并遍访曾主其事的历届领导,历届教师、学生、员工。文中收搜刊发的370多幅珍贵照片,包括周恩来总理、胡耀邦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看望、接见晋京演出师生时的合影,是本书增色的一大亮点,为能写出这些照片正确无误的说明,戴教授常常琢磨、查证得夜不成寐。

  二是作者本人就是亲历者。从1960年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姑娘报到“上戏”工作,至前些年“官”至院党委书记任上退休,戴教授可说是一辈子的“上戏”人。特别是在这近40年里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历程中,她是个全程参与者、亲历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终身难忘”。这个独到的优势,不仅保证了此书的正确性、真实性,也带来本书行文风格上饱满浓郁的感情色彩而引人入胜。

  记得意大利作家切萨雷有句名言:“生活的丰富蕴藏在我们已经忘却的记忆之中”,对戴教授来说,她永不忘却或难以忘怀的这段美好记忆,通过自己的著作得与我们分享!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