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应该肯定“京剧进课堂”的价值导向

《文汇报》 2008-4-1 作者:张生泉

发布时间:2008-04-01作者:访问量:10

    ●“京剧进课堂”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不管它是“推广”还是“要求”,作为一种艺术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作为素质教育的后援和充实,其价值导向所体现的精神应该肯定。至于什么剧种、什么剧目进课堂那只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事情并且可以不断完善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世人关注之际,京剧走进课堂也是“水到渠成”。它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做人、了解处世,通过脸谱、服饰、唱腔乃至表演萌生切身的美学趣味,通过剧目体认人生的哲理
   
    ●综观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艺术修养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其艺术修养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格构造,都具有其他学科知识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作为素质教育的系统配套措施,在京剧等传统文化普及方面为学生们做件实事,这是可喜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就社会各界关心的“京剧进课堂”一事发表意见。他指出:第一,这件事的初衷和目标,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二,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关媒体说的那样开设京剧课,而是在我们的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的曲目。第三,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试点,就是十个省,每个省选20所学校进行试点并于近日宣布。
   
    笔者以为,“京剧进课堂”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不管它是“推广”还是“要求”,作为一种艺术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作为素质教育的后援和充实,其价值导向所体现的精神应该肯定。至于什么剧种、什么剧目进课堂那只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事情并且可以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下一代和谐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素质教育”口号提了多年,“德智体美劳”也写进教育方针,可一遇到知识、成绩之类的硬指标,什么“素质”啊、“审美”啊,从学校到老师、从学生到家长都“非常情愿地”统统让路。于是,除了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外,就是他们的眼睛越来越近视、他们的体质越来越虚弱。颁布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要有一定体锻时间保证的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防止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现在,作为素质教育的系统配套措施,又准备在京剧等传统文化方面再为学生们做件实事,这是可喜的。
   
    它至少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是只传授知识、只知道考试、只追求分数的“功利性场所”了;我们的学生也不再是只懂得“进出考场获高分”,不懂得审美、不懂得生活、不懂得“遨游大地悟人生”的书呆子了。虽然,只是“小心翼翼”的推广,不是“强制执行”的命令;虽然,相比那仍然横卧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巨大知识学习量,这区区15首唱段只是“九牛一毛”――但是,这正如周济部长说的,“这件事也说明推进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进教育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推广的想法,有了试点的初级阶段实践,那么,我们就要对它选择的基本取向报以掌声、对它进程的积极意义给予肯定。
   
    唱戏就要学戏、学戏就要先学做人。在目前文化多元、信息畅通、中外交流日益扩大的重要时期,从娃娃抓起,让他们通过京剧这一国粹了解可以感知的祖国传统文化,通过脸谱、服饰、唱腔乃至表演萌生切身的美学趣味,通过剧目体认“儿行千里母担忧”等人生的哲理,对于培育孩子美丽的心灵是有帮助的。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京剧艺术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是和一代代艺术家流离颠沛的生活坎坷、和国家民族乃至社会甜酸苦涩的命运波折有关。从大唐贵妃的梨园戏剧到今天大众百姓的课堂戏剧、社区戏剧,戏剧跌宕所折射的是民族命运。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世人关注之际,京剧走进课堂也是“水到渠成”。它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做人、了解处世。过去我们孩提时,最多只是从连环画这样的“小人书”中感受《红楼梦》和《西游记》,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当然要用先进的设备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脸谱知道美容和化妆、知道面具对于做人在社会学上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通过服饰掌握“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原理,掌握什么样的款式和颜色是符合自己身材和体形的、是符合审美要求的;通过唱腔一是了解京剧演员的不同行当,二是了解京剧旋律同通俗歌曲、民歌、西洋歌曲的区别,努力把京剧特有的韵味表现好;通过表演――即通过角色的体验和把握、人物性格的认识和熟悉以及舞台演出的配合和发挥等,都可以让孩子们把儿童时“玩家家”那种朦胧的、原始的、非理性的体验上升为比较清晰的、高级的、理性的领悟。在这个基础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孩子理解了“孝心”;“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让孩子理解了“坚强”;“甘洒热血写春秋”让孩子学会了“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哲理对孩子的认识虽然有些难度,但因为有了艺术、有了供孩子们形象把握的京剧等艺术载体,美丽心灵的航程由此起锚、深入浅出……
   
    综观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艺术修养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对学生升学、考学以至就业的功利性需求不断减弱。美国在中小学有国家规定的、严格的艺术教育标准,在大学都普及了艺术教育,仅作为一般艺术欣赏(通识教育)而不作为培养演员(专业教育)开设的“戏剧表演课”的大学就有上千所。耶鲁大学校长前两年与我国北京大学校长对话,他在推荐的5名优秀校友名单中,有一位就是著名电影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唱戏的演员值得让世界著名大学以她为荣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斯特里普用艺术作品为学校所做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著名科学家,仅一部《克莱默夫妇》的成功上演就使美国多少家庭破镜重圆、又使多少视婚姻为儿戏者改邪归正啊。纵观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其艺术修养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格构造都具有其他学科知识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高士其的科普小说创作、茅以升的钱塘江大桥设计理念以及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功臣把艺术和科学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工程理论,无一不是他们长期接受艺术潜移默化作用的结果。他们从乏味的公式中查找到元素周期的韵律之美,从单一的钢筋线条中寻觅到伟岸的桥梁雄姿,从抽象的逻辑和机械的物理变化中倾听到了自己作为生命体的最强音。由此可见,学生们从小开始,喜欢发明、制造工程,这是对生命的呵护;喜欢医道、为人除病,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喜欢唱戏、崇尚善美,这是对生命的讴歌。我们相信,从“京剧进课堂”开始抓起,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优秀人格的锻造一定会结出丰硕果实。(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编辑/子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