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12-12-04作者:访问量:2083

心理诊断,是指医生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三轴观点指导下,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评定病人的心理障碍,确定其性质和程度,以帮助临床诊断疾病。
心理诊断的目的,其目的有三:
     一、就诊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否正常及异常的性质、程度、原因;
     二、就诊者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生理障碍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生理障碍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及心理过程对生理障碍的影响,心身关系;
     三、社会因素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影响。
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测验。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心理现象也是可以测量的。例如,物的重量或长度可以称或用尺来测量,人的血压可以用血压计来测量,人的记忆可用记忆量表来测量。当然,人的心理现象的测量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测量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
心理诊断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心理诊断的方法有:观察法、会谈法、个案法和心理测验法。
  1.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如表情、姿态、动作、语言、睡眠等,根据观察结果作出评定和判断。临床观察根据需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从时间来分: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从形式来分:住院观察门诊观察
     从内容来分:一般观察重点观察
     应该注意的是,首先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其次是必须客观和精确,反复多次,不可轻易根据某些偶然现象就作出结论;三是必须做详细的、准确的观察记录,必要时可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如照相、录像、录音等。
     观察法的运用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根据临床诊断的需要,编制出各种临床心理评定量表,用于心理诊断。
   2.会谈法:是指医护人员或临床心理学家通过与病人的谈话过程,了解病人                  病情的来龙去脉,心理异常表现的性质几产生的原因,病前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冲突和病人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会谈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一般分为结构式会谈和非结构式会谈两类。
     结构式会谈:是由主谈者按所需资料的要求,一比较固定的方式和次序,编制出会谈的提纲或问卷,并且主动发问,要求病人按问题回答。
     结构式会谈的优点:有助于系统地收集所需资料。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追问和检查。
                                方法固定,节省时间。
     结构式会谈的缺点:方法比较刻板。
                                查问过于主动。
                                会引起病人的反感或只能得到的简单回答。
   非结构式会谈:主谈者与病人自由交谈,让病人自然而然地说出他想要说的话。
                 优点      可以使病人在谈话中较无戒心地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意。
                                在方法上比较灵活。
                 缺点     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没有一定的重点与方向,易出现顾此失彼。
                                经验不足者难以把握。
               影响因素: 主谈者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会谈成功的关键。
                                表里兼顾。
                                把握会谈方向。
                                联系过去和现在,结合主观和客观。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3个案法:主要依靠收集病人有关的个案资料,综合系统地进行分析,查清病人心理障碍的表现,分析其病理机制,对疾病做出判断。
      优点:在于对病人的心理障碍能作出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
         个案资料的内容丰富,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人身份: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求诊原因:紧张、失眠、忧郁、恐惧等促使病人就诊的因素。
        病人现状:指病人目前心理异常的表现及其性质、特征、程度、诱因背景等。
        病人的既往史:指病人出生前后至病前的各种有关资料。
        病人病前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脾气、习惯、智能等。
        病人的家族情况: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对病人的态度。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诊断最常用的且较科学的检查、评价方法,下面将详细讲述。
      对于心理治疗过程的看法,不同的心理治疗家提法各异。有的认为治疗过程可分为分析、综合、诊断、预测、劝导或治疗以及追踪这样6个阶段。有的认为可分为确定的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采取决定、参与行动以及评价这样6个阶段;伊根把治疗过程分为确认和分析问题阶段,设立目标的阶段以及行动阶段这样3个阶段。卡瓦纳则把治疗过程划分为信息的收集、评价、反馈、治疗协议、行为改变和结束这样6个阶段。
      实际上,虽然心理治疗家们提出了对治疗的基本阶段的不同看法,所有的治疗过程却是大致相同的,有几个必须经过的阶段。这就是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及结束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心理诊断阶段又可细分为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这样几个阶段。    治疗的这3大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第一阶段中,治疗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确认,制定出治疗目标;第二阶段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认知、情绪或行为;最后在结束阶段中,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巩固其治疗所获成果,适应结束治疗的情况。在这3个阶段的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时间可长可短,第二阶段一般耗时最长,而且各阶段之间可能互有重叠。
    心理诊断阶段:
     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将按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的反馈及治疗目标的确立这样几个分阶段来介绍。
   1、信息的收集:
     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收集与来访者及其问题有关的资料。一般说来,治疗者收集到的资料越多,对于下一阶段所要进行的心理诊断就越有利。但是心理门诊时间有限,不可能做非常详尽的个案收集。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展来自对方的有关信息。
由于信息收集是在治疗的最初阶段进行的,治疗者还面临着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的重要任务。俗话说: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从治疗的第一次会谈开始,治疗者就应注意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而努力。
     步入心理门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带着自身的问题前来的,因此往往非常敏感和易受伤害。治疗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并努力创造出某种能使来访者产生温暖、有安全感的气氛。
初见面时,治疗者应友善地向对方打招呼,尽可能起身迎接对方步入治疗室,并请对方入座,可向对方作一自我介绍,然后开始转向了解对方个人情况的内容。此外,治疗者对对方谈话的耐心倾听,对对方所谈内容的真诚的关注,友好的面部表情,对对方思维、情感活动的理解达到共情的境界,这些都是良好的治疗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在收集信息的阶段,治疗者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对方的思路;另一方面亦应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应随意打断来访者话头,扰乱对方的思路。提问时,也不宜连珠炮式地连续发问,不给对方以思考的余地,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对于某些初始开展此项工作的人来说,还应注意切忌在收集资料的初期,即对来访者所说的某些事情较轻率地下断语,以表明自己为内行。
    2 心理诊断:
     主要是对来访者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确认;此外,是否接受来访者并给予其治疗,亦是治疗者要确定的工作之一。对于心理诊断工作的一般原理及工作过程,这里我们仅就治疗者可能遇到的来访者的问题及是否接受来访者作为自己的治疗对象进行讨论。
     有些来访者想改变其感觉、感情、目前状况等,但却不打算作任何努力改变自己认知、思维、情绪或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治疗者经过一番努力,对方仍坚持其看法时,宜中断对对方的治疗。来访者有很强的治疗动机的比那些没有什么治疗动机者更适宜进行心理治疗。如对方系由家人、亲友、单位人送来而本人不以为然者,治疗可能事倍功半。另外,对于某些采用心理分析、认知改变疗法的治疗者来说,文化水平极低,不善于观察自身体验及没有一定领悟能力的人不宜作治疗对象,某些治疗对象对某种疗法取不信任态度的也不宜作以采用此疗法为主的治疗者的治疗对象。
     一般说来,治疗者自身的人性也应完善,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人和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就越敏感,也就越有可能对来访者进行帮助。因此,对治疗者来说,要增加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应该说,经过资料收集阶段和进行心理诊断,当治疗者决定继续治疗过程时,他实际上已接受了对方作为自己的治疗对象,认为心理治疗对对方可能会带来某种效益。有了这种认识,即使治疗的全过程会消耗许多的时间、精力、面对许多困难,这也仍然是值得去做的工作。
    3、信息反馈:
     治疗者要与来访者一起探讨有关信息。此阶段的目的是将信息反馈给来访者,得以证实或肯定,并使来访者能够作出进一步决定,以考虑是否继续进行治疗。
在这一阶段,治疗者给予来访者的信息反馈应尽可能清晰、简短、具体,不要用过多术语,以简明的话语说明治疗者对其接收到的信息的分析。在说明时,治疗者对来访者所应有的态度是:"你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一起找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来"
     在治疗者给予信息反馈时,可以让来访者随时提出问题。对于此时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治疗者可给予直接的回答,但一定要以建设性的态度予以做答。
     此时,来访者也许并不完全同意治疗者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或者又联想起一些他认为与其问题有关的事情。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大都会主动提出异议或补充,作些描述或说明。此时治疗者应允许他们这样做,并考虑这些信息的意义,以核查自己判断的结果。如果对方所提供的进一步的说明与情况和原来的分析出入不大,治疗者应注意掌握时间进度,不要让对方沿某一思路大说特说。出入较大时,可能还需重新审视已有的信息。
    4、咨询目标的确立:
     在我国,目前一般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过程都较短,来访者来门诊1-3次左右。通常,治疗者不注重治疗目标确立的阶段,这与我们的专业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有关。如果不进行治疗目标确立的工作,至少在这一阶段,治疗者应与来访者达成某种一致意见,即双方应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并为来访者的问题得以改善作出努力。在来访者一方应愿意为此努力,包括不仅在治疗会谈中,而且在治疗会谈以后,不断按照会谈之中所确立的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事,以及完成治疗者布置的家庭作业等。
  尽管如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治疗目标的确立仍是治疗者应做到的一步。我们在前面已叙述了各种有关的治疗目标。在治疗实践中,治疗者要在心理诊断的基础上与来访者共同制定治疗目标。
心理诊断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心理诊断在精神科运用最广泛,它既用于鉴别器质性精神病与功能性精神病,也可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心理诊断对于确诊心理变态也有一定价值。在神经科,心理诊断对确定大脑不同部位的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准确性甚至不低于脑血管造影等物理诊断手段。据报道,某些神经心理学测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80%左右。在心身疾病方面,心理诊断对于确定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有相当的诊断价值,并且为心理治疗提供较重要的依据。总之,心理诊断是临床诊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