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一个朝鲜青年在延安的革命之旅

上观新闻 2019-6-27 作者:诸葛漪

发布时间:2019-06-27作者:访问量:388

致敬长征精神,打造“行走课堂”

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富于音乐才华的朝鲜青年郑律成跟随一支青年队伍奔赴延安。在延安,他先后创作《延安颂》《延水谣》,并着手为老虎团谱写一首击退日寇的英雄军歌。与此同时,郑律成因特殊经历被怀疑为日本特务,陷入困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郑律成终于找到他苦苦寻找的战斗旋律——“向前!向前!向前!”,这首曲子成为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6月25日起展开首轮演出,该剧以著名作曲家郑律成青年时代在延安的成长为题材,连演九场,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打造以文化人的“行走的课堂”。该剧获得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此轮演出正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军歌》表现抗战时期热血青年、志士仁人怀揣民族独立自强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的豪情壮志,绘写各自的青春梦想。导演卢昂表示,“延安异常艰苦与危险的生存环境,磨砺着这些单纯的年轻人,他们有迷茫、有惆怅,甚至一度也曾怀疑最初的选择。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和决战,特别是经历了延安军民舍生忘死的救助与保护,以郑律成为代表的鲁艺学员逐步认识到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真谛。《军歌》真切地展示这一曲折跌宕的成长过程,鲁艺使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熔铸在一起。”

《军歌》由孙祖平编剧,演员汇集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校友、导演系本硕博学生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江苏省话剧艺术院专业队伍,共分为师生版、导演系16级学生版A组和B组两版三组阵容,经历大大小小连排二十多次。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这不仅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改革探索之举,使学生们在国家级演出剧目中得以锤炼,更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洗礼灵魂,发扬奋发向前的精神。

2019年“五一”期间,上戏导演系师生赴延安体验生活,为《军歌》排演采风。学生们特地选择坐24小时绿皮火车,“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我们真切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力量,感受到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艺术创作精神,这种精神融入《军歌》排演,也一直会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不断奋勇向前。”

郑律成之女郑小提两年前听说《军歌》,十分期待,“我非常认真地看了一稿、二稿,听说现在已经改到了十稿。”在她看来,军歌是一种精神,绝不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战斗,不仅战争年代需要这种精神,和平年代做建设也需要它,“为什么我们的人民解放军能取得最后胜利,因为延安在唱‘向前!向前!向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同一时间国统区在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缺的就是这种精神。”在郑小提的记忆中,从事外交工作的母亲丁雪松严肃,父亲郑律成反而笑得更多,“同事们说他是个天真的人,困难时期他常带我打猎打鱼,改善伙食。”

《军歌》运用郑律成创作的《五月之歌》《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耳熟能详的旋律,配以富于变化的舞蹈场面。舞美结构围绕一条路展开,这是一条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道路,一条军歌创作之路,是一群热血青年的成长之路。为了使这条“路”更具意味,同心圆转台被设计具有历史感的陕北黄土高坡,同时利用上戏剧院剧场条件,在舞台两侧构筑两个防御工事,在舞台前区用错落的平台延伸至观众席。空间转换通过高坡的转动结合局部移动景、升降景,在与戏剧动作高度融合中完成,进一步丰富了舞台空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