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军歌》从哪里来?上戏师生原创话剧《军歌》勾起红色回忆

中国新闻网 2019-6-27 记者:王烨捷

发布时间:2019-06-28作者:访问量:742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阅兵式、部队文艺汇演、电视剧里出现的这段熟悉的乐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歌。它激昂的旋律,总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但很少有人知道,军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在沪上演,该剧获得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军歌》主题反映了延安时期青年文艺救国的一次伟大长征,它讲述了1937年上海打响“八一三”抗战,在音乐领域才华横溢的朝鲜青年郑律成受老兵梁大坤引导,跟随一支青年队伍,奔赴延安。在延安,他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先后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唱遍边区和前线,并通过创作与丁雪松结缘。在公木老师的热情鼓励及老虎团团长郝胡子的邀请下,郑律成开始为老虎团谱写一首能够击退日寇、打败所有外国侵略者的英雄军歌。


与此同时,郑律成因特殊而复杂的背景和经历被怀疑为日本特务,有关部门段主任紧追不舍地对其进行审查,郑律成不禁陷入困境。郝团长、公木老师及丁雪松等鲁艺学员极力保护郑律成,希望他早日完成军歌。郑律成虽很快完成公木歌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主旋律,但总觉得还缺少一股气势,寻而不得,很是着急。日寇突袭,老虎团紧急增援。为了寻找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郑律成来到战场,目睹了身边熟悉的战友一次次冲锋而倒下,又一个个挺立而向前……


在血与火的交战和洗礼中,终于找到他苦苦寻找的战斗旋律——“向前!向前!!向前!!!”由此,雄浑激荡的军歌响彻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排《军歌》是当代文艺青年重走文艺救国之路,接力文艺救国的长征精神,文化强国战略下的一次文艺长征。


该剧导演、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至今仍记得自己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时的情形。“我的PPT肯定不是最炫目的,但PPT一打开,台下很多部队的评委就开始拍手了。”卢昂说,很多评委认为,这样的剧目应该由部队文工团来排演,上戏的青年学子要想演好,非常难。


据悉,上戏导演系将这部剧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他们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这部戏的剧本,仅讨论剧本这一项就花了1年多时间。今年五一,团队成员还一起到延安革命老区采风,与当地老乡同吃同住感受当年延安的场景。


“我们当时也很怀疑,这群拿着手机叫外卖、躺在宿舍不出门的青年一代,能不能演好军歌创作这个题材。”导演系教师王佳健是这次主创团队导演系一年级6班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在排练阶段,他给学生们制定了一天两场的排练计划,即每天早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5点半,两个时段。但在实际执行中,他惊讶地发现,这群95后、00后把排练延生了一个时间段——每天傍晚6点到夜里10点。


据悉,《军歌》集结了优秀的主创团队以及专业的演员团队,编剧为著名剧作家孙祖平教授,总导演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舞美总设计为上戏舞台美术系副主任胡佐。演员方面汇集了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校友、导演系本硕博学生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江苏省话剧艺术院的优秀演员等一大批专业队伍。郑律成由上戏导演系艺术硕士徐伟饰演,丁雪松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演员孙宁芳饰演,公木、郭小帅分别由上戏导演系教师王佳健、夏帅饰演,段主任则由江苏省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宁饰演。


值得注意的是,从剧本修改到采风、排练,再到剧场合成、彩排,导演系师生们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连排20多次。《军歌》的创排是上戏导演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此轮的演出共有两版三组演员,分别是师生版、导演系16级学生版A组和B组。


(文化副刊部编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