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接力文艺救国的“长征精神”,打造以文化人的“行走课堂” 上戏原创大型话剧《军歌》上演引关注

第一教育 2019-7-1 记者:臧莺

发布时间:2019-07-01作者:访问量:1089

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在沪上演,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据悉,该剧获得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此轮演出正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军歌》主题反映了延安时期青年文艺救国的一次伟大长征,上戏此次全力打造这部原创大型话剧,正是为了致敬接力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再次吹响军歌号角,立德树人,打造以文化人的“行走课堂”。

 


《军歌》题材兼具深厚的历史感

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上戏出品的这部大型原创话剧《军歌》,讲述了1937年上海打响“八一三”战役期间,富有音乐才华的朝鲜青年郑律成受老兵梁大坤引导,跟随一支青年队伍,奔赴延安的故事。在延安,郑律成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先后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等作品,唱遍边区和前线,并通过创作与丁雪松结缘。在公木老师的热情鼓励及老虎团团长郝胡子的邀请下,郑律成开始为老虎团谱写一首能够击退日寇、打败所有外国侵略者的英雄军歌。


尽管因特殊而复杂的背景和经历被怀疑和审查,但郑律成仍积极完成军歌的创作。当他写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主旋律后,总觉得还缺少一股气势,为寻找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郑律成来到战场,目睹了身边熟悉的战友一次次冲锋而倒下,又一个个挺立而向前……在这血与火的交战和洗礼中,他终于找到一直苦苦寻找的战斗旋律——“向前!向前!!向前!!!”由此,雄浑激荡的军歌响彻天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上戏院长黄昌勇看来,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长征,话剧《军歌》的主题正反映了当年青年文艺救国的一次伟大长征。“我们今天排《军歌》,恰恰是当代文艺青年重走文艺救国之路、接力文艺救国的长征精神、文化强国战略下的一次文艺长征。”


《军歌》直面表现了抗战时期全国一大批热血青年、文艺志士怀揣民族独立与自强的理想信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畏艰险奔赴延安的豪情与壮志,绘写各自的青春梦想,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文艺盛会。而如今,这种峥嵘岁月磨砺下的理想情怀,在当下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延安采风引领学生走进艰苦时代人物

的内心世界


想要演绎好那段热情燃烧岁月的故事,光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之外,上戏的老师们认为,还需引导“95后”们走出校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课堂”,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念,今年“五一”期间,上戏导演系的师生们就奔赴延安体验生活,通过此次“行走的课堂”为《军歌》的排演采风,真切感受那样一个特殊时代中,圣地延安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价值。


对此,本剧的导演、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表示,《军歌》展现了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文艺青年为了挽救民族于水火,为了国家的自由与独立,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身鲁艺。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延安异常艰苦与危险的生存环境磨砺着这些单纯、热忱、激进而敏感的文艺青年,他们有苦涩、有迷茫、有困顿、有惆怅,甚至一度也曾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但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和决战,特别是经历了延安军民舍生忘死的救助与保护后,以郑律成为代表的鲁艺学员逐步认识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真谛。“所以,我们希望这部剧能够真切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们曲折、跌宕、苦难而坚毅的成长过程。曾经,是鲁艺使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危亡紧紧熔铸在了一起;当下,我们也希望是《军歌》让现在的青年人有机会重回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感受当时那些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走进他们的心灵,融入他们的角色,感受他们从无所适从、迷茫害怕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无惧无畏、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英勇抗敌的转变。”


上戏副院长刘庆认为,《军歌》既是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一次教学实践,非常具有探索性。因为其中存在着较大的时代距离,所以让当下的年轻学子来演绎这类题材有着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想到让师生们实地走访延安,让学生触摸那片黄土地,参观那里的展览,观看红色剧目,以这种‘下生活’的方式走进剧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更好地了解历史、不忘历史,进而达到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的要求。”


此次“行走的课堂”——圣地延安采风行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纷纷表示, 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让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艺术创作精神,相信这样的精神一定会融入到《军歌》的排演当中,也一直会激励和鼓舞着大家不断奋勇向前。郑律成的扮演者之一、上戏导演系艺术硕士徐伟也表示,《军歌》是用戏剧引导青年学子担负起社会责任,召唤延安热血青年的爱国精神,而这些都是当下年轻人最欠缺的,因此通过《军歌》的创作和排演,学生们无论在专业上还是思想上都获得了巨大收获。“许多学生都被剧中人物所感动,因为他们对未来的选择也会有迷茫,但当他们回想起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在动摇和迟疑后坚定了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后,就能够愈发坚持自己的理想,看清未来的道路。”

 


集结最优秀的主创团队

让师生在艺术中洗礼灵魂


为更好地向观众们展现这部大型原创话剧作品,《军歌》集结了最优秀的主创团队及专业的演员团队,编剧为著名剧作家孙祖平教授,总导演为上戏导演系主任、教授卢昂,制作人是翁增辉,舞美总设计为上戏舞台美术系副主任胡佐。此外,灯光设计沈倩、人物造型设计冯燕容、多媒体设计郭金鑫等人都是行业骨干,极具实力的主创团队为该剧的创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方面,则汇集了上戏教师、校友、导演系本硕博学生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江苏省话剧艺术院的优秀演员等一大批专业队伍。郑律成由上戏导演系艺术硕士徐伟饰演,丁雪松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演员孙宁芳饰演,公木、郭小帅分别由上戏导演系教师王佳健、夏帅饰演,段主任则由江苏省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宁饰演,以及上戏校友郭庭、任书贤、玛雅等,可见其强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全剧还充分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如《五月之歌》《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配以富于变化的舞蹈场面,这让《军歌》成为一部气势雄伟、样式丰富、音画融合、诗化盎然的史诗性音乐话剧。


全剧舞美结构则围绕一条路展开,这是一条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道路,一条军歌创作之路,更是一群热血青年的成长之路。为了使这条路更具意味、更有张力,《军歌》在舞美结构上选用同心圆转台的形式,整体转台大结构为一个具有历史感的黄土高坡。空间转换则通过高坡的转动结合局部移动景、升降景,在与戏剧动作高度融合中完成。这种精心的舞美设计配合灯光、人物造型,让全剧更增添了恢弘的气势。


“一年来,我们为这部话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剧本修改到采风、排练,再到剧场合成、彩排,上戏导演系的师生们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连排20多次。可以说,《军歌》的创排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在国家级的演出剧目中得以锤炼,更让他们在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中洗礼灵魂,展现出奋发向前的精神特质。”卢昂强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