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今日头版报道:明天的“角儿”这样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07-07-10作者:访问量:26

  13日,京剧新人版《杨门女将》将在宛平剧院拉开上海戏剧学院尖子学生系列展演大幕;14日,“情弦京韵”青年琴师陈平一专场也将在逸夫舞台拉开优秀毕业生系列推荐演出大幕;15日,上海戏剧学院所属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还将举办成立一周年汇报演出。上海戏剧学院突破传统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文教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来选拔与培养拔尖艺术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开通拔尖人才成长通道

  去年7月15日成立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是继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之后本市成立的第三个京昆剧团。剧团以逸夫舞台为实训演出基地,以学习传统名剧为重要培养手段,专为培养拔尖京昆人才而设。他们的目标是:3年内演出优秀剧目150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登台主演大戏一台以上,折子戏6至10出,并共同完成新创剧目一台;此外,3年内还要造就2至3名德艺双馨的全国知名青年艺术人才,6至8名各行当的优秀传人,使剧团成为京昆人才的孵化基地。在征求蔡正仁、王梦云等12位京昆名家同意后,剧团为每位学员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并邀请上海乃至全国的名师前来教学。拔尖人才成长的4条通道在剧团建立:拔尖学生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的通道;优秀青年教师舞台实践和艺术深造的通道;青年演员担纲主角、脱颖而出的通道;全国优秀青年京昆人才加盟上海京昆事业的通道。

  给予新人崭露头角机会

  青年京昆剧团团长徐幸捷认为,尖子名角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往年毕业生进剧团后,由于缺少实践,时间一长,导致技艺减退、精神不振,很多有潜质的人才因此湮没。为了使具有艺术潜质但并不成熟的人才早成大器,剧团特意给他们访名师、学名剧、多演出、多出头的机会,经常是两三位京剧名家为一位学生授艺,从唱腔、表演、武打等各方面进行细致培养。

  如推出了尖子学生翁佳慧等主演的新人版昆曲《牡丹亭》,推出梅派青衣高红梅挑梁的经典京剧《杨门女将》,接下来还将推出田慧的《春秋配》、杨亚男的《青石山》、董洪松的《坐寨盗马》、郝帅的《界牌关》等。像年仅19岁的杨扬,就先后跟了李秋萍、李静、沈绮琅、王芝泉、宋长荣等5位老师,在22日担纲荀派名剧《勘玉钏》后,她还将主演全本《金玉奴》和《乌龙院》。如论资排辈,似她这般资历浅的青年演员,很难想象能获得这么多的机会。

  多方搭建新人成才平台

  上戏还多方搭建新人成才平台,让年轻教师和莘莘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展示风采、锻炼才干。过去,上戏也时有佳作,但大多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走出“象牙塔”后,他们为五代藏族班学员排演的由胡雪桦执导的话剧《喜玛拉雅王子》,在京沪两地成功公演。作为上戏青年话剧团成立的首台大戏,集聚了导演王延松、舞美周本义、音乐金复载等名家的新版话剧《雷雨》,也在话剧百年纪念演出中独树一帜。上戏所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民族歌舞晚会的布景设计、灯光设计和多媒体设计,女足世界杯开幕式演出的前期设计和效果模拟图,都得到了主办方的好评。上戏在上海国际艺术展中推出的多媒体和古筝演奏会《乐・影》,被专家评价为“这种音乐艺术和科技结合的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由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陆军、青年导演刘志新带领05级舞美设计专业优秀学生完成的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更是从10多家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

  招生改革不断推新举措

  对全国获奖的艺术尖子实行免试入学,对优秀生实行推荐制度,对表演、主持专业的重点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实行月月考,以及创建艺术优秀生推荐沙龙等,也是上戏推出的新举措。今年起,他们还对尖子生试行插班制和常年考,如“好男儿”蒲巴甲高考成绩尚未发榜,就已插班表演系就读。接下来,准备在本市高校在读学生中招收有艺术天赋的优秀生,通过插班考试后,转到上戏学习主持、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他们采用团校合作等措施来留住拔尖人才,如鼓励舞校毕业生保留学籍,先进剧团实践2年再继续深造,并鼓励沪上院团以奖学金委培形式定向培养舞蹈尖子。

  目前,为拔尖学生度身定制的“撷英计划”正在实施,上戏将配备专项资金,鼓励尖子人才进行剧目创作演出、科研出版和个人专场展演。由上戏青年舞蹈团和尖子学生宋洁领衔的中日合作舞剧《杨贵妃》也已定于9月正式赴东京首演。

(记者 端木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