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我国演艺生产模式应向“场团融合”转变

中国青年报 2019-11-24 记者:魏其濛

发布时间:2019-11-25作者:访问量:41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魏其濛)日前,2019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该论坛也是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系列论坛之一。论坛上,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在他的报告《全国剧院“十四五”发展现状分析》中对我国剧院建设、演艺生产模式和剧院人才培养等给出建议。


陈平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剧院发展迅猛,呈现出全覆盖、体量大、多功能、专业化的特点。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大陆平均每天8.5天就有一个新剧院,包括4个直辖市在内,超过80%的地市实现了剧院覆盖。“十四五”期间,好的剧院发展态势仍将持续,将会建成一批标志性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剧院,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粮仓大剧院、上海大歌剧院、深圳歌剧院等。


关于中国剧场建设的现状,陈平归纳出几点不足,包括剧场“建管用分离”问题、运营人才缺乏等,并给出改进建议。他重点指出,我国剧院院团体制处于“两分离”状态,这导致院团艺术生产成本高、无法提前制定艺术生产计划;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转化,投重金创作的剧目往往演几场后就“刀枪入库”,造成资源浪费;剧场只能靠出租场地维持运营,院团、艺术家、节目不进剧场导致大量空间闲置浪费、效益低下。


陈平举例,一些城市在场团融合发展上做得较好,如在京中央直属院团都有自己的演出场地,上海交响乐团与上交音乐厅,杭州大剧院与杭州爱乐等都做到了互相结合,但场团割裂的情况仍存在,如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的场地还没有解决,江苏大剧院和江苏演艺集团在同一城市却彼此分割等等。


陈平建议,我国演艺生产模式应借鉴“场团深度融合”的国际惯例。据统计,全球177家国际知名歌剧院均为生产型剧院,其中近88%的歌剧院拥有驻院艺术团体。到访国家大剧院的103支顶级交响乐团中,近93%拥有自己的常驻音乐厅。他认为,场团深度融合的模式有利于推动院团艺术创作、提升剧场演出活力、改善产品供需矛盾,建议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以场带团、以团带场、场团合作的融合方式。


当天的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主办,发布了《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8-2019》(长三角卷),举行了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文化数据研究中心设立揭牌授印仪式。(文化副刊部编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