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上戏艺术季特别版“云上开演” 疫情挑战倒逼师生探索艺术教与学新变革

第一教育 2020-7-7 记者:臧莺

发布时间:2020-07-08作者:访问量:474

    夏季来临,一年一度的“上戏艺术季”也如约而至。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上戏艺术季”也因疫情而被推迟举办。但迟到并不等于缺席,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一个展示师生教学相长硕果的品牌项目,“上戏艺术季”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今年,它将以“2020特别版”的方式与观众相约,通过线上平台连续6天推出16部展演与展览作品,体现上戏人对城市、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文化表达。


 

推出原创抗疫题材大戏

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据了解,这16部展演与展览作品包含了上戏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导演系、舞美系、舞蹈学院、戏曲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创意学院的学生毕业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上戏师生还以勇于担当、直面现实生活的艺术精神,创作了两部原创抗疫题材大戏:大型话剧《护士日记》、广播剧《目标!武汉》。


    据广播剧《目标!武汉》的项目负责人、上戏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董健介绍,全国人民积极抗疫的精神感染了上戏的许多师生,这激发了他们想要为这些奔赴抗疫“战场”、在疫情一线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创作一个故事。“我们在众多典型案例中选择了一个‘95后’医护工作者的故事,她骑着自行车穿过300公里,赶回武汉救援。故事中,以她为代表的‘后浪’与代表着普通人的父亲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但最终两人达成了和解,一起赴武汉参与抗疫。”据董健介绍,这台原创广播剧时长60分钟,师生们花了2周时间进行录制,由于时间很紧,且无法聚集录音,师生们不得不在每段对手戏中单独录制,再依靠后期的声音剪辑、拼接完成作品。“虽然大家压力都很大,但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作品,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人物的所思所想、性格特质反映出来,进而彰显出这个时代的伟大。”当作品在4月登上喜马拉雅平台后,立刻引发众多观众的思想共鸣,截至目前,点击率已接近百万。


    “我们最初举办这个艺术季,是为了展示上戏各专业毕业班的毕业演出、毕业展览以及其他来自师生的艺术创作,并通过一定的打磨,将教学作品提升为成熟而优秀的、可推向社会的作品。”在谈及上戏艺术季的创设初衷时,上戏院长黄昌勇表示。在他看来,上戏艺术季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试金石”,不仅能够彰显上戏的教学特色、育人成果,体现“开门办学”的精神以及建设“平台型大学”的理念,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积极走向社会,在自主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的同时,为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贡献一份力量。


线上彩排更“入戏”

倒逼师生探索艺术教学新模式


    因疫情影响,今年的上戏艺术季作品,全都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线教学、线上彩排、云上开演已成为师生们的新常态。那么,这样的形式是否会对传统的剧场演出提出挑战呢?对于师生们而言,在线教学与彩排的过程中,是否也能寻到潜在的机遇?


    对此,此次16部展演作品之一、话剧《都是我的儿子》的导演王学明表示,线上教学其实是线下教学的丰富、补充和提高,由于一切都在线上进行,这让他与学生针对剧本的案头工作更加细致了,对剧本主题的挖掘、人物思想的分析也更为深刻。“由于不再需要关注服化道等元素,这就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台词本身,使台词呈现得更为准确,对人物的理解也更精准,由于演戏的感觉被淡化,舞台假定的空间也被打破,学生就更易找到人物说话的原动力,展现出生活中的真实。”


    上戏党委书记谢巍强调,此次“特别版”上戏艺术季的举办,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方式可以被改变,但艺术教育的真谛永不会变。“疫情下的艺术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种艺术类别也从原先的舞台上、博物馆中,转移到了屏幕上、广播中,不仅舞台空间发生了变化,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也和以往不再相同。”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发演员和观众情绪共鸣的,依然是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对剧中事件的思考,这有助于让戏剧教育回归本源,也为未来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奠定基础。


    黄昌勇则表示,疫情使艺术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过半年的积累,师生们挖掘到了许多线上的优质教学资源,积累了众多好的在线教学、线上彩排经验,尤其是教师对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成效,更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更紧密。“当疫情结束,恢复到正常的线下教学秩序后,我们不应把这些优质资源、良好经验遗忘,而要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举措,确保把这些好的成果继续沿用下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