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这是谁都不能忽视的一代

光明日报 2020-7-6 记者:颜维琦

发布时间:2020-07-10作者:访问量:1160

“@2020届全体上戏毕业生:华山路校区新空间+会畅平台,线上线下心相连,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献给特别的你,让我们共同见证,那隆重而难忘的一刻。”今年6月23日,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校友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与线上500多名毕业生共同参加了“云”毕业典礼。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昌勇发表了题为《我和我们》演讲。他说,今年是上戏历史上最特别、最难忘,既是规模最小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届毕业典礼。即使毕业典礼的会场从上戏实验剧院大剧场移到了新空间小剧场,但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连线来到主会场,以班级为单位共同见证难忘的时刻,同时通过网络把上戏的师生情谊、艺术理想、未来畅想、希望的种子撒播到世界各地。

他讲到,人们喜欢用代际来评价每一代人,特别是青年,关于90后00后,社会上似乎有不少定评。面对新冠疫情、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面对我们今年就业压力的的严酷现实,我们对你们这一代青年的处境和未来也不能盲目过高估计,但这是谁都不能忽视的一代。决不是简单的物质丰赡,而是开阔的视野;决不是独生子女的优越,而是面对人生的多重抉择。(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我和我们

——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


尊敬的奚美娟学长,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老师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这个小剧场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以往我们都是在上戏实验剧院大剧场举行这样的仪式,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只能在这里举行也许是上戏历史上规模最小的一届毕业典礼。其实,我更知道,这也许是一届让我们留下更深记忆的仪式,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连线来到我们的主会场,以班级为单位共同见证这样难忘的历史时刻。我们还向所有的上戏人、向关心和支持上戏发展的朋友们开放了现场链接,我想目前一定吸引无数人在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观看2020上海戏剧学院这一届独特的毕业典礼,因此我想说,这是一届既是规模最小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毕业典礼,我们通过网络,把我们的师生情谊、艺术理想、未来畅想、希望的种子撒播到世界各地!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强大的视频连线,我们的毕业典礼该如何举办。其实我知道,我们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同学都在上海了,但我们还只能在线上向大家祝贺、祝福,与大家告别。其实,我们也想请毕业生和你们的家长、朋友都来到美丽的校园畅叙情谊,尽情撒欢,四年、三年或许六年、八年,离情别绪总要在初夏时节放置在母校、留下回忆。真的,我们早就做了很好的策划,在昌林路新校区室外圆形剧场请各位都回来,可是,大家的健康、大家的安全还是要放在第一位。我想说,“欠债”总是要还的,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我们已多次研究,今年没有演的毕业大戏还是要回来排演,没有展出的毕业作品还要回来布展,没有放映的毕业短片还要回来播放,也许就在今年的12月1日——75周年校庆日,我们就会向大家发出邀请。

截止6月19日,校学位委员会通过今年共授予学士学位385人,授予研究生学位117人,其中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103人。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祝贺,也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表示感谢,同时谢谢各位毕业生的亲人们这些年的付出与陪伴。我知道,还有一些同学因为重修、因为延期不能和同届同班同学们一起毕业,我们也在这里祝愿他们未来的日子顺利成功。

我看了国内外不少大学已经举办的毕业典礼,人们发言都离不开这样一个避免不了的主题,那就是影响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牵动着我们的心,全校湖北籍学生58人,其中武汉16人,毕业生在湖北的16人,其中武汉5人。截止6月19日,教职工在湖北武汉有2人,湖北其他地区1人,国内其他地区86人,境外35人,包括9名外籍人员。每一位师生,都成了我们的牵挂,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我们守望相助、齐心协力下,我们全校师生都健康,安好!

为了今天的毕业典礼,为了大家返校,为了大家就业,学校采取以一人一策的方案,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6月17日,我看到戏曲学院16级木偶专业班主任段堔老师发出的微信朋友圈:25个学生的一对一联系,从昨天到今天,今晚花了3个小时,还剩最后一个学生的电话没有打,嗓子已经冒烟,不管怎样,虽是特殊的一年,我也会在那天陪着你们一起,在花开的日子,一起长大,我们不见不散吧。

我知道段老师已经回上海,还在隔离期,我相信她现在一定也在线上和大家一起庆祝,我们只能云中向她问候了。

疫情也激发了上戏人的情怀。到目前,不完全统计,上戏师生员工共1000人次捐款捐物。我们有同学在家乡坚持做社区志愿服务,博士生董国臣身在疫区,依托自己的专业,组织一支80多人志愿团队,提供心理援助。

我们是艺术院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艺术成为鼓舞士气、抚慰人心的媒介,上戏师生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美术和设计作品纷纷涌现,广播剧,歌曲和舞台剧,各擅胜场。这里有专业老师的奉献,也有我们毕业生的身影,音乐剧毕业班耿圣亚同学,疫情期间组织全班同学创作抗疫歌曲《深渊旁的逆行者》,歌曲在B站等多个公号、微博、网站转发,播放量累计上百万,得到了好评。主持专业师生一起创作的广播剧《目标,武汉》,在喜马拉雅平台听众超百万。国内第一部抗疫题材的原创话剧《护士日记》,集结了上戏在校老师和学生,成功在上戏实验剧院关闭145天后重启的第一场演出,赢得好评一片。

3月2日,我们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全校近1000门网络课程开启,从线下到线上,这里面有观念的转变、技术的难关,管理的挑战,我们一起都走过来了。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观,对有效利用网络技术融入现代教育是一次有力的推动。我们一线教师,我们的管理团队,积极投入、高度负责,涌现了很多动人的事迹,同学们的表现也值得大书特书,西藏班的同学骑摩托车到山顶寻找信号,舞蹈学院的同学家里的门框桌椅成了学习器械;创新创意不断。


人们喜欢用代际来评价每一代人,特别是青年,关于90后00后,社会上似乎有不少定评。面对新冠疫情、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面对我们今年就业压力的的严酷现实,我们对你们这一代青年的处境和未来也不能盲目过高估计, 但这是谁都不能忽视的一代。决不是简单的物质丰赡,而是开阔的视野;决不是独生子女的优越,而是面对人生的多重抉择。作为60后、70后,我们真诚地祝愿!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是的,在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

是的,上戏青年,面对大考,也成功地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2020年已经过去一半,回想这半年,这场疫情,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和世界格局,我们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疫情引发我们每个人的深刻思考:中国和世界,人类和自然,我和我们,这些命题也许我们不一定都很关注,也许不能有肯定的答案,但疫情是一次大考,我们遇到了问题或者困惑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都愿意在最后的一课给大家送祝福的同时还要提出一点或者几点要求,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大学校长这样,后来发现国外大学校长也差不多。

5月18日,耶鲁大学举行的线上毕业典礼,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鼓励耶鲁毕业生把耶鲁的光明与真理的使命带给咫尺与天涯的邻舍。听到这里,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镌刻在红楼门庭的那段金字——首任院长熊佛西先生那段名言: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惟愿我们的同学把它带向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据黄昌勇在上海戏剧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整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