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关于中国高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艺术报 2020-9-11 作者:黄暾炜

发布时间:2020-09-16作者:访问量:1713


中国高校培养木偶本科人才始于2004年。当时,上海木偶剧团委托上海戏剧学院开办了中国木偶发展史上第一个木偶表演本科班。2008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又在上海戏剧学院建立起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全国第一所培养木偶本科生的艺术类高校。十六年来,上海戏剧学院与全国各木偶皮影院团携手,与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深度合作,与国外木偶皮影院校和院团合作与交流,依托中外优质木偶皮影艺术教育资源,进行高等院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启示。

 

从“校团联合”到“院校与行业”的整体合作模式

2004年以前,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并没有木偶表演专业。如要开班,连一个木偶专业教师都没有,困难不少。为此,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与上海木偶剧团合作,签订联合培养木偶皮影人才的协议,以高等艺术教育的标准遴选师资、设计课程、编写教材,请院团优秀的木偶艺术家来学校上专业课,并以剧团艺术实践为基础,院团携手共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演出实践。这样院团合作、教演结合,共同打造起人才培养链,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后,全国各地的木偶皮影院团纷纷提出联合培养木偶皮影人才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也在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这样,由单一的校团联合培养高层次木偶人才的模式从地方扩展到全国、从具体院团扩展到全行业,形成了院校与行业的整体合作模式。

高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的培养与院团自培班和中职学校有所区别,更加紧跟时代、着眼未来。在定位上,院团自培班培养的人才侧重于技艺的传承,着重要求学员需掌握较高的木偶皮影表演技艺,至于人文素养的学习要求和具体安排不太注重;中职校培养的木偶艺术人才侧重于掌握木偶皮影艺术的相关基本技能,但又强调中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高校教育则以此两者为基础,既强调技艺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并且两者的要求都要高于院团自培班和中职学校。此外,高校还强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在大中专贯通”“符合院团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木偶皮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当然,作为传统艺术,高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的培养依然要立足传统、强基固本,因此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传统技艺,不管是编、导、演,还是设计制作人才,都要在中职校或者院团学习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并融会贯通,精益求精。

 

教学、实践与创研“三位一体”的探索

木偶艺术并非简单的技艺表演,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深厚,高校建立起木偶学科体系一定需要综合教学、教学实践与演出、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并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期木偶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进行了学院教学、演出实践与创作科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探索——一方面,教学内容顺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并通过演出实践检验教学水平并锻炼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与演出实践过程中都贯穿着科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与演出。

在培养过程中,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艺术知识与技能,开展研究和创造活动,并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演出,服务市民,下乡慰问,送艺到医院和部队。2014年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木偶专业表演实践基地启动,上海戏剧学院提线木偶剧《驯猴》、《仙女》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演出。其实,在此之前,木偶专业学生就经常到医院定期演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患儿每年都可以定期看木偶、学木偶。2019年开始,中国文旅部在上海戏剧学院建立中国木偶皮影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木偶专业学生定期到上海各中小学和街道社区进行演出与指导,普及木偶艺术,传播木偶知识。2020年,木偶专业与闵行区七宝镇共推木偶艺术的传承,推动木偶艺术在古镇古街演出,惠及游客与本地居民。其核心就是以实践为平台,强化学生舞台锤炼。

当代艺术类高校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仅仅传授知识技能已显落后,往往需要往复合型、创新性靠拢。对于木偶皮影艺术来说,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是盲目的摸索,创新活力也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而是定位在活态传承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作能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通过扶持木偶专业学生的创新计划,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学生创作实践的作品屡获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上海戏剧学院与国内各木偶皮影院团广泛交流合作,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请国内外艺术大师为学生开设讲座,举办工作坊,组织学生国内外交流演出,访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各项能力,目的就是培养复合型的木偶艺术人才。近几年,木偶专业还强化了木偶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合作交流,相关专业学生与昆曲表演学生、戏曲导演学生排演《偶人记》获得好评;参与到上海的话剧、影视、音乐剧的演出活动中,在跨界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014年以来,木偶专业还组织教师出国考察,师生参与国际木联活动,派学生赴欧美交流深造,具有学院背景的中国木偶艺术人才逐渐迈向国际木偶皮影艺术的舞台。20189月,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专业应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与塞尔维亚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的邀请,赴塞尔维亚苏博蒂察参加第25届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并荣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特别节目奖。

在过去的木偶皮影人才培养中,由于它较强的民间性及传统的传承方式,往往理论体系较为薄弱。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而完善理论体系又离不开人文底蕴的支撑。因此,我们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中开设了艺术概论、美学、物体戏剧、木偶表演综合训练、木偶剧创作等理论与创作课程。这些方面,既围绕木偶皮影艺术所涉领域而铺开,同时也带有较强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特点。其目的,就是不仅限于此而还要着眼于未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智能逐渐进入生活之际,木偶皮影艺术的本体定位及其未来可能性,都需要教育层面兼顾基础性和前瞻性,恐怕也是未来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兼顾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和价值追求

高校培养木偶艺术人才的优势体现在其表演技能与文化知识水平的融合互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为提升高校木偶艺术人才的文化水平,上海戏剧学院采用中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除专业课程与大学衔接外,更为重要的是其文化培养标准也与大学衔接。为此,我们开设了众多的艺术门类课程和人文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美学、声乐、形体以及表演技巧、舞台语言技巧、舞台美术等;还安排了哲学、计算机和外语等众多课程。

这些探索,目的是为了加强木偶艺术人才的文化知识、人文素养,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希望通过全面的人文教育,同时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如果演员仅有较高艺术技能但把利益看得过重,醉心以艺取利者并非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仅可称之为艺术商人。高校培养的木偶艺术人才一定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我们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熏陶,通过校园文化,社会资源,强化班级、专业和学校、社会的综合管理,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近二十年来,为培养新型的高层次木偶皮影艺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始终立足教育本体,融合中外优质木偶艺术教育资源,与院团联手办学的同时,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整个木偶艺术行业,不仅得到全国各木偶院团、木偶皮影学会的支持,也建立了与国际木联的稳固合作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深与国内外的木偶行业资源的融合,实现了良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形成了特色鲜明木偶皮影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些探索,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在艺术学科升格近十年后,一些新兴的或者说过去较为薄弱的专业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木偶皮影专业也不例外,但发展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