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再现桃花源――听朱晓玲《常德丝弦――由田野走向联合国》讲座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25作者:访问量:3138

“蝶恋花,鸟恋巢,潇湘儿女唱湘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朱晓玲老师用一曲常德乡音仿佛将我们带入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中。
    常德丝弦是常德水乡和荆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朵飘溢着泥土芬芳的奇葩。它曲调优美,风格典雅,唱词活泼、自然、诙谐,加之常德方言具有北方方言的属性,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朱晓玲老师向我们介绍道,在去年,随着音乐响起,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锦绣潇湘•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宣传展示活动会展大厅里,正赏茶艺、观湘绣、看图片展的观众被悦耳的常德丝弦所吸引,纷纷聚集到舞台前,作为这次展示活动唯一的文艺类非遗展示项目,常德丝弦成为当晚活动开幕式的焦点,获得了现场来宾的一致好评。
    “演出节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出国演出的节目要尽量体现地方的人文特色,避免政治内容。”朱晓玲老师说道,目前剧院能演的丝弦节目有几十个,经过和主办方的沟通后,最终确定了《湖南是个好地方》《生在潇湘多自豪》《说唱丝弦》和《咏梅》这四个节目。为了体现锦绣潇湘的主题,朱晓玲老师将《常德是个好地方》改编成《湖南是个好地方》。活动开幕式当晚,舞台左侧是安化黑茶茶艺表演,右侧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展,舞台中间则留给了常德丝弦。活动开始,6位年轻的常德妹子一身粉装亮相,刚一开口,现场的大部分观众马上就被这韵味十足的常德口音所吸引。
    “开幕式的展示活动是以酒会的形式进行的,观众可以在展厅内自由穿梭。”朱晓玲老师说,由于换服装的问题,第四个节目《咏梅》没有表演。但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常德丝弦受到观众的热捧。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排队要求与演员合影。这也使参加演出的六位演员感到:“真是第一次体会到当明星的感觉!”。回忆这次联合国演出经历,让朱晓玲想起了一件往事。1989年,朱晓玲去北京表演常德丝弦《洞房里的悄悄话》,结果遇到一位“好管闲事”的的哥,自以为见多识广的的哥不知道常德,几次三番都没猜出朱晓玲来自哪里。结果朱晓玲一提常德丝弦,的哥马上便唱起了“依儿哟呀衣哟”。文化艺术是地方宣传最好的软广告,朱晓玲老师希望常德丝弦能成为常德带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从联合国载誉而归,常德丝弦再次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为什么常德丝弦能够走向世界?”有同学这样问道。朱晓玲老师认为,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推荐是常德丝弦能走出中国的关键。这些年来,常德丝弦能屡屡迈出国门,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牵线搭桥。“常德丝弦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剧院对其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进、发展,打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让更多听不懂常德丝弦的人也能欣赏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汉族地方曲种。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故称常德丝弦。过去常德民间的丝弦艺人多是盲人,为求生计,他们手拿一件乐器,坐在茶馆里,用地道的常德方言讲述着历史上的传说与故事。与丝弦戏剧不同,作为一种地方的曲艺形式,常德丝弦的本质是用口语说唱故事。但传统的表演形式单调,很难吸引听不懂常德方言的观众。“常德丝弦表演形式的改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朱晓玲的前辈杨建娥将传统的“一人饰多角”改为“多人饰一角”。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常德丝弦的表演才发展到今天舞台上,年轻的演员身着漂亮的服饰,手持折扇或碟、筷,唱、跳、演结合的形式。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方言不是常德丝弦推广的阻碍,而应该成为常德丝弦的特色。”朱晓玲记得,2010年的巴黎,当她在舞台上唱出“这地方的男人比女人更漂亮,这地方的女人比男人更开放。”这句唱词的时候,台下的外国观众也笑了,常德方言独特的韵味在这一刻,仿佛在外国观众的耳中也引起了共鸣。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常德丝弦的旋律能继续传唱,向世界再现桃花源的美丽景致。(文:杨子涵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