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第九巡视组向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本报讯 根据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2019年2月28日,市委第九巡视组向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反馈巡视情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冷伟青传达了市委书记李强在听取十一届市委第四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精神,出席向上海戏剧学院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会议,对巡视整改工作提出要求。市委第九巡视组组长姜蓉代表巡视组向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和上海戏剧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反馈,楼巍同志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作了表态发言。市委第九巡视组成员,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同志,上海戏剧学院领导班子及有关同志出席会议。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委第九巡视组于2018年11月8日至12月31日对上海戏剧学院党委进行了巡视。巡视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四个意识”作为政治标杆,进一步深化政治巡视,紧盯“六个围绕、一个加强”等方面问题,从严从实开展巡视监督。通过广泛开展个别谈话,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调阅有关文件资料,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顺利完成了巡视任务。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了巡视组的巡视情况汇报,并向市委报告了有关情况。 姜蓉同志指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重视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认真落实上一轮巡视整改,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班子团结,工作推进有合力。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党的领导不够有力,对标“四个意识”存在差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不够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偏差,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党的建设基础不够牢固,党组织政治功能体现不明显。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高水平大学目标不匹配,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干部人事管理偏松偏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够,层层推进不力。同时,巡视组还收到涉及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反映,已按规定转有关部门处理。 姜蓉同志代表巡视组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三是落实“四责协同”机制,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四是抓好巡视整改,着力提高“后半篇文章”质量。 冷伟青同志代表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对巡视整改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巡视整改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站在贯彻市委工作要求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高度来抓好巡视整改。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推动上海戏剧学院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全面落实巡视整改要求,强化巡视成果运用。要细化巡视整改各项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动真碰硬抓整改。对于巡视反馈的问题,“新官不理旧账”不行、虚假整改更不行,防止出现应付交差、边改边犯等情况,以整改实效取信于学校教职员工。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巡视整改出成效。党政班子要坚持以上率下、带头整改,党委书记是落实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按照分工承担分管领域的整改责任,以领导班子的担当作为带动全校的整改落实。要注重标本兼治,坚持举一反三,把巡视发现的问题和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系列漏洞、完善一批制度,切实促进高校党的基层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巡视整改落实工作的办法》,对加强巡视整改的监督检查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规定了各方面的整改责任和任务。市委有关部门将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整改不落实行为进行追责问责。 楼巍同志表示,学校党委对巡视组反馈的问题诚恳接受、照单全收,将认真贯彻落实李强书记对做好巡视整改提出的重要要求,不折不扣推进和落实巡视整改各项任务。一是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巡视整改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牢抓实,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确保“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不动摇。二是逐条认真对照,严格制定推进巡视整改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做到不留缝隙、不留空白,坚强有力地抓好落地落实。三是着眼长效长远,以巡视整改撬动学校整个治理体系变革,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坚持改进作风,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让干部队伍更加廉洁自律、务实高效地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更加勤勉地为广大师生员工做好服务。 (原载于: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上海市监察委员会 官网) 树立高远艺术理想 肩负师者使命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王苏老师谈参加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本报讯 (记者 立峰)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讲话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吹响了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伟大灵魂和作品为动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的进军号角。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王苏老师激动万分,讲述了她聆听总书记讲话后的体会和心声。 谈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王苏老师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令我感受深刻。总书记非常关心文艺创作,要求文艺工作者走进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去讴歌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他指出,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总书记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总书记再三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体现了人民在总书记心目中的地位。 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王苏老师表示:“我作为一名表演系教师和一名工会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用心、用情做好教学和教学服务工作,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持续推进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新贡献。 谈到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多年来一直置身在文艺创作演出一线和教育教学一线的王苏老师强调:“真正要想在专业上进行深入研究有所建树的话,首先要热爱、要有兴趣,同时还要甘于寂寞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如果有问题,还是因为缺乏兴趣,缺乏工匠精神,如果真正对艺术有兴趣,很热爱,一定会脚踏实地的深入地去调查研究,去探讨,那时,就会有自己独特见解,就会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论文,这种论文不仅仅是有对艺术和表演的实践探索的总结,更有理论深度。那时候,你让他抄,他都不会,都会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侮辱。”王老师强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和研究的艺术没有兴趣,就会旁门左道,就会想办法走捷径。当然,我觉得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有责任,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在培养和引导孩子如何对艺术产生兴趣并真正爱上它,做得还不够。” 王苏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讲话指出,希望文艺工作者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这句话其实也可以引申到教师这一行,我们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这几点,然后才能思考怎么去培养出有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能为社会作出表率,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孩子,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王苏表示,这也是她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校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本报讯(记者 立峰)3月19日下午,我校在华山路校区佛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党委中心组成员、党委委员、思政课教师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中心组(扩大)学习由党委书记楼巍主持。 首先,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王苏老师传达全国两会会议精神及参会心得体会。王苏老师结合参会所见、所学、所思,生动而深入交流了自己参加两会的体会,她说:“总书记的讲话令我感受深刻。总书记非常关心文艺创作,要求文艺工作者走进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去讴歌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总书记再三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体现了人民在总书记心目中的地位。王苏老师说,通过参政议政,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人民政协”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政协委员来自人民,不能忘本,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民”,政协委员要带着真心真情深入到民众中去,把人民的声音和需求反映上去,把党的决策和部署宣传落实下去,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政”,人民政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协”,把协商民主贯彻履职全过程,通过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会上,楼巍书记主持学习了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会同志结合这一讲话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对照自身工作实际展开了学习研讨,交流了学习体会。楼巍书记表示,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我们要站在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清责任、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决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宗旨,并把把这一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 黄昌勇院长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讲话,深受教育,结合学校艺术创作实际,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创作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能回答时代课题,反映当下生活的优秀作品,学校思政课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走出适合上戏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新路子。 其他校领导也结合学校工作,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全员育人模式建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大家纷纷表示,学习总书记的两个讲话,备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会上还学习了《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 电影《地久天长》点映会暨 主创见面会在上戏剧院举行 本报讯(学生记者 潘月)2019年3月15日,电影《地久天长》点映会暨主创见面会在上戏剧院举行,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电影主创王景春,95级表演系校友陆毅、鲍蕾、王一楠、王洋等亮相点映会。该影片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领衔主演,讲述了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意外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时隔多年后他们再次相逢,当年意外背后的真相也逐渐被揭开。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普通家庭中的小人物,但它表现出的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大时代。 作为我校校友,王景春凭借《地久天长》中刘耀军一角,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对于自己获奖的心情,王景春提到从他做演员开始,他就想有一天会获奖,而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对他而言是一种肯定,也是梦想的实现。作为表演者,王景春在这条路上从未停歇过,始终往前走,正是这种不断前行的勇气让他从台下走上了领奖台。对于上戏的师弟师妹们,王景春希望他们也能沿着表演的道路努力走下去,别停下来,时刻保持谦卑的心,认真演戏。 王景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感谢了自己的恩师糜曾、赵国斌等。糜曾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学生对于自己的认可是对老师最大的奖赏,也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刻。“有瘾、入迷、苦练”这曾是糜曾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在校学生的希望。糜曾老师称赞王景春演戏十分投入,生活在戏里,把戏里的故事当作是自己的生活来演。王景春还感谢了他的台词老师刘宁,在校期间对他非常严厉,因为来自新疆,台词对王景春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多亏了老师的严格要求,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当天下午,王景春所在的95级表演班的同班同学陆毅、鲍蕾、王一楠、王洋、赵静等也来到现场,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深厚的。他们也各自分享了对于电影《地久天长》的观感,并回忆了当年一同在上戏读书的美好青春时光。 我校2019年本科招生考试顺利结束 本报讯(记者 榕树) 我校2019年本科招生考试于3月2日顺利结束。 为了便于考生报名考试,今年我校本科招生考试分段两个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试从 1月14日至1月23日,有四个院系11个专业考试,分别为(以时间为序)戏曲学院表演(京剧)、表演(戏曲音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剧戏曲音乐设计与制作),舞蹈学院舞蹈表演(芭蕾舞)、舞蹈表演(中国舞)、舞蹈表演(国标舞)、舞蹈编导,舞台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舞台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灯光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与化妆设计),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以上四个专业归属美术专业)。第二阶段考试从2月15日至3月2日 ,考试的院系及考试专业有表演系、导演系、戏文系、电影电视学院、戏曲学院(戏剧影视导演——戏曲、表演——木偶)。由于今年分两个阶段考试,使得有更多考生有机会报考上戏。 此外,我校今年本科招生考试,新增戏剧学专业,拟招生15人,招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普通类一本线以上的考生(语文单科成绩不低于110分)另一个要达到普通类一本线以上的专业为艺术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不进行校考,根据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录取。 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整个招生考试阶段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各项考试程序均顺利完成。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60多家主流媒体对于我校招生考试的情况进行了系列报道。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话剧接受史”开题论证会举行 本报讯 1月19日下午,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话剧接受史”开题论证会在上海举行。该项目由上海戏剧学院陈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来自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地。参与此次开题论证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云南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卫民,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安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副院长杨扬、副院长刘庆,上海戏剧学院科研处处长吴爱丽、副处长支运波等。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议专家,分别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丁帆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义勤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蔡体良研究员,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长周斌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马俊山教授,云南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贵良教授。5位子课题负责人,包括浙江大学胡志毅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丁罗男教授、韩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宋宝珍研究员。出席本次论证会的还有4位特邀嘉宾,他们分别是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刘庆教授、张福海教授和汤逸佩教授。此外,近20位上海戏剧学院教师、研究生及校外学者列席旁听。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李安方主任、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院长在会上致辞。随后,黄昌勇院长为子课题负责人颁发聘书。接下来,由评议组组长丁帆教授主持会议,首席专家陈军介绍课题的整体情况,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课题所关注的问题予以阐述。评议组组长丁帆教授对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和评议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特邀嘉宾代表叶长海教授和张福海教授分别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作总结发言。会议最后,评议组组长丁帆教授宣布:“‘中国话剧接受史’研究意义重大,论证充分丰满,课题组研究队伍强大,学术内涵丰富且有创新,专家组一致通过开题论证,等级优秀”。 此前,首席专家陈军教授还召开了首次课题组成员全体会议。会议还就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沟通。 (文/翟月琴) 我校召开中层干部专题会议 本报讯(记者 立峰)2019年1月15日上午,我校在华山路校区新空间剧场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校领导楼巍、黄昌勇、胡敏、周银娥、张伟令、唐立兔、张佳春及全体中层干部出席。会议由党委书记楼巍主持。 首先,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作了题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专题报告。郭为禄书记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方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经验、带着感情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与会各位领导干部深受教育。 会议第二项议程,黄昌勇院长对2018年主要工作作了总结。去年5月,学校成功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学校申报并进入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学校的表演专业进入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计划,学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取得重大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16 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3项,在教学成果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市级特等奖一个,一等奖3个,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学校办的环境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今年浦江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 “四个中心”校区科学布局正式形成,学校教学环境和条件将得到充分改善,学科布局更加科学和优化。黄昌勇院长还对2019年重点工作了简要部署。 楼巍书记就领导干部责任意识问题,指出了相关问题和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在学的日常管理当中,各级干部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要站在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主动对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楼巍书记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问题研究和民主决策、二级单位对校决策落实、党员发展程序、学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贯彻落实、学风教风、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一轮巡视整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学校政治生态和政治建设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广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对存在的问题即时整改。 瞄准世界一流目标 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 本报讯 岁月更迭,时光飞逝。农历2018年岁末,我校党委书记楼巍一行受外方相关单位邀请,赴英国、比利时进行为期7天访问。访问期间,楼巍书记与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院长加文·哼德森(Gavin Henderson)达成两校合作初步共识;与英国国会上议院人工智能特别委员会主席、英国创意产业领军人物、伦敦大学玛丽女皇大学校董候选人克莱门特-琼斯(Clement-Jones)勋爵、伦敦摄政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威廉·哈里斯(William Harris)进行友好会谈交流,并邀请访问上海戏剧学院。楼巍书记一行还参访了欧盟亚洲中心、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慰问我校受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委派赴欧洲参加华侨华人新春活动的演出团。 1月28日,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邀请,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参加了由驻英大使馆教育处在塞德勒斯·威尔斯剧院(Sadler’s Wells Theatre)举办的“英国教育界新春招待会”。招待会回顾了2018年中英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新的一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英双方教育界人士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共同进步,携手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添砖加瓦,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1月28日晚,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应邀观看了由全英学联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协办的“春华四十载,筑梦三十年”春晚。中外1500余观众观看了此次晚会。晚会在我校精心打造的大型舞蹈诗《红》片段中拉开帷幕,我校舞蹈学院学生演出的《秀色》等节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月29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举办“2019年全英学联春晚总结暨答谢招待会”。招待会前,楼巍书记与驻英使馆公使衔参赞王永利进行了会谈。王永利公参表示,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在文化传播和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上戏能够加强与和英国相关院校的交流,推动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楼巍书记表示,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符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上戏将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担负好高等艺术院校特有的文化使命。 随后,楼巍书记一行访问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对楼巍书记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往届上戏“欢乐春节行”演出团的精彩瞬间。项晓炜表示,英国是世界艺术创新中心、艺术教育中心、艺术产业中心和艺术交易中心。希望上戏进一步加强与英国顶尖艺术院校合作,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贡献。楼巍书记表示,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是世界戏剧的重镇,加强中英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务实性推进合作项目,是上戏成为国际著名院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最后,项晓炜表示愿意支持上戏与英国相关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1月30日,受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院长加文·哼德森邀请,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党院办副主任、学工部副部长王树人、表演系副主任肖英、舞台美术系灯光教研室主任沈倩一行对该校进行正式访问。楼巍书记对该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成果表示欣赏。他强调,上戏是中国表演艺术教育的三大院校之一,毕业生活跃在一线并屡获重要奖项。希望两校能够在表演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加强合作,精心设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1月31日,楼巍书记一行前往比利时,访问欧盟亚洲中心,中心主席皮特·斯蒂尔对中心的概况做了介绍。他表示,希望能与上海戏剧学院进一步提升合作空间、加强合作深度,为中欧文化合作再上一个台阶共同做出努力。 2月1日,楼巍书记一行参访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心主任葛译友对楼巍书记一行表示欢迎。葛译友主任介绍了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建立的背景和现行情况,并带领参访团参观了中心的教学设施等。 2月2日,楼巍书记一行前往安特卫普慰问学校参加“欢乐中国行”的师生演职人员。演出团团长刘春友汇报了演出准备情况。楼巍书记表示,此次演出团代表上戏走出国门,值得骄傲。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展现好上戏学生的良好风貌。 新的一年,学校将继续按照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目标,抓住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合作有关事宜,努力开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新的局面。(文/国际交流中心) 上戏与爱奇艺联动探索培养新模式 首部“实验网剧”即日开拍 本报讯(记者 立峰)3月6日,上海戏剧学院联手爱奇艺首部“实验网剧”的发布会在端钧剧场举行。活动当天,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爱奇艺首席营销官王湘君,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爱奇艺副总裁、节目开发中心总经理姜滨,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制片人吴盈睿等领导嘉宾均亮相发布会现场。 “实验网剧”旨在开发“产校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爱奇艺和上海戏剧学院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让在校生直接参与影视剧开发、拍摄、制作等环节,实践与培养同步进行,创新影视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双方还将在人才培养、内容扶持、校企合作等领域加深联动,不断发掘、培养优秀青年影视人才,为我国影视专业类院校与影视行业的联动打造更广阔的平台。 《地球脸红了》作为本模式下的首部作品,主要角色均由上海戏剧学院在校生和爱奇艺签约演员担纲。“实验网剧”的模式除了为影视行业挖掘新人,也是一种加强表演班学生实践的新方法。在此之前,上戏学生的学业检验方式以排练实验话剧为主,此次则大胆突破,首度尝试“实验网剧”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表演上产生更多思考,也为他们创造更多元的实践机会。该剧开拍前,学院安排了有影视经验的校友为入选演员安排了系统而密集的表演训练。 网剧《地球脸红了》是一部散发着青春正能量的当代都市题材爱情剧,该剧将于近日正式开始拍摄。我们共同期待这部开行业风气之先的诚意之作,能为将来的荧屏增添一抹新鲜的亮色。 黄昌勇院长率队调研走访教学实践合作单位 本报讯 如何广泛聚集社会文化资源,如何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成为校党委、校行政有效推进平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抓手。寒假期间,黄昌勇院长率队先后在北京、上海两地走访调研教学实践合作单位,大家总结了2018年的交流合作进展与成果,就后续深度合作交流事宜展开了充分讨论,达成了多项协议。 1月30日—2月1日,黄昌勇院长在北京先后走访调研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央文化与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大剧院,黄昌勇院长一行与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主席,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佳琛座谈。双方对2017年8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工作表示满意,就新年度的合作协议签署交换了意见,大家表示将在剧目展演、人才培养、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各自作为“国家队”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剧院团管理领域取得更丰富的合作成果。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书记景小勇、院长周予媛与黄昌勇院长就共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基地”事项进行了深入研讨,双方表示合作建设承载剧本孵化、剧目创作等功能的“上海基地”有助于衔接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和国家话剧院艺术生产两个优势。在与中央文化与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周庆富的交流中,双方就共建“中央文化与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上海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开展面向全国文化与旅游系统党政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江平是上戏知名校友,始终关注学校发展状况。江平总经理对黄昌勇院长表示将在在电影学科建设领域加强与母校的合作,也愿意通过校友会积极帮助学校提升社会影响力。黄昌勇院长对此表示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广大校友表示慰问和祝福。 在京期间,黄昌勇院长还专门到文化旅游部汇报工作。黄昌勇院长首先向科技教育司孙若风司长、李蔚副司长、赵一红副巡视员等有关领导汇报了一年来学校与部市共建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党委在创建高水平大学方面的布局和规划,以及学科专业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情况。孙若风司长表示,上海戏剧学院在部省共建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部领导对此是非常关注的。去年底文旅部批复上海戏剧学院创建“文化与旅游改革发展研究基地”,这是对上戏科研实力的充分认可,现在看到研究基地已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希望今后的研究要和应用充分结合起来,为全国艺术院校积累更多的办学经验。文旅部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上海戏剧学院的发展。对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评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艺术基金项目申报等工作,孙若风司长、李蔚副司长也给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和意见。 2月20-21日,黄昌勇院长与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佳琛一行先后调研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和东方艺术中心;3月3-5日,黄昌勇院长与北京市文联主席、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一行先后调研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大家围绕上海戏剧学院如何在上海市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战略中有为有位深入调研,着重了解上海市在演艺管理中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在院团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举措。市文旅局金雷副局长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全市推进演艺市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理念、政策、标准和技术,引起了陈平主席一行的关注与思考。3月4日校党委书记楼巍在佛西楼二楼会议室亲切看望了调研组一行,并与陈平主任就如何加大“文化与旅游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以及“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交换了意见,在院团合作、产学对接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大家认为,在形成“戏剧创作、戏剧表演、戏剧管理”三位一体的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戏剧院校将走出一条内涵建设与融合发展相协调的办学路子。 (文/孙文文) 黄哲伦受聘上海戏剧学院荣誉教授 并举行编剧学系列讲座 本报讯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华裔剧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教授和编剧学专业主任黄哲伦先生应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之邀来到上戏,举行为期一周的编剧学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1月7日上午,上海戏剧学院荣聘黄哲伦为名誉教授仪式在红楼209教室举行,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副院长刘庆、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出席授聘仪式,仪式由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主持。 楼巍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办学理念,期待通过黄哲伦教授继续加强两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为黄哲伦教授颁发了聘书,刘庆副院长为黄哲伦教授佩戴了上戏校徽,陆军教授则赠予了由他主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剧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请黄哲伦教授转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黄哲伦教授发表感言,他表达了成为一名新上戏人的骄傲,并回顾了上戏编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之间的合作教学,感谢了陆军教授对哥伦比亚大学编剧学MFA学生的指导与帮助。受聘仪式结束之后,黄哲伦教授进行了编剧学专题讲座。 (文/李世涛) 上戏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 ——英语千字剧剧本朗读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报讯 1月9日晚,2019年上海戏剧学院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英语千字剧剧本朗读会在静安区文化馆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演出是上海戏剧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研究生交换项目的成果展示之一,由上戏编剧学研究中心制作出品。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席上不仅有上戏以及兄弟学校的众多教授与学生,还有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华裔剧作家、《蝴蝶君》的作者黄哲伦教授,他们和戏剧爱好者们一同观看了这场跨文化交流的戏剧盛宴。 本次剧读会新颖、独特。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演出文本全部来自于九位上戏学生编写的英语剧本,这在上戏实属首例;其次就形式上来看,导演极富创意地将九个故事穿插在演出场地由帘子隔离而成的四个空间中,让原本静止的剧读会流动了起来,这在国内剧本朗读会中也较为罕见。就这样,观众跟随编剧的导语,步入了一个又一个私密的空间,窥探了一个又一个用英语谱写而成的心灵秘密。参与演出的九部作品内容各异,主要聚焦于婚姻、爱情与困境三大主题。 (文/方智钧)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本报讯 2019年3月2日下午2点,上海戏剧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上戏实验剧院举行。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马麟鸿、党支部副书记亓季松等出席此次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亓季松主持。 为更好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大会精神和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教院2019级共录取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414名新生,其中专升本215人,高起本199人。 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继续教育学院2017级导演专升本童婕同学作为老生代表发言,2019级新生章方圆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钱明华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刘庆副院长代表学校对2019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他从国家继续教育发展、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继教院的办学理念出发,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 随后,开学典礼进行了校旗的传递仪式。在催人奋进的歌声中,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马麟鸿将校旗从老生代表手中传递给新生代表,寄托学院对上戏学子的满怀期望。 开学典礼结束后,进行了新生入学教育。(文/王希彤) 简明新闻 ●1月8日下午,校科研处在佛西楼二楼西侧会议室举办2019年科研项目申报动员会。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黄昌勇、副院长杨扬、科研处处长吴爱丽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科研处副处长支运波、各院系主管科研工作负责人、2019年拟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会议。 ●1月11日中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张伟令代表全校教职工慰问了我校全国及上海市的劳模(享受劳模待遇)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向他们献上鲜花。 ●上海戏剧学院与浙江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中外合作横店电影学院(暂定名)签字仪式于2019年1月21日上午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举行。参加签字仪式的有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黄昌勇、副院长杨扬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徐永安,横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副总裁徐文财等。在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黄昌勇院长和徐永安总裁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3月8日,2019世界戏剧研究者联盟大会(简称2019IFTR)论文评审组会议在仲彝楼国际交流中心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评审专家为宫宝荣(上海戏剧学院)、梁超群(华东师范大学)、孙琦(同济大学)、陈莹(上海戏剧学院)。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主持,由国际交流中心老师邹昊平记录。本次2019IFTR论文评审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所有投稿进行初步审阅与分类。目前大会共收到投稿约600篇,其中境外投稿约500篇。 ●3月8日,我校工会干部在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张伟令的带领下,来到华山路校区、莲花路校区和虹桥路校区,为工作在一线的女教职工送上鲜花。胡敏副书记也带领工会干部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浦江校区,看望基建处和为我校浦江校区建设的女教职工,为她们带去学校党政领导亲切的慰问和关心。 ●3月9日下午,在后保处的大力支持下,离退休工作处和国际交流中心在华山路校区餐厅,联合举办“庆祝国际妇女节 DIY(手工制作)传统点心”活动。21位离退休女教工与15位留学生共同参加了活动。 ●3月15日下午,研究生部3月份教学工作月会在佛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研究生部厉震林主任主持,刘庆副院长、各院系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参加了会议。 ●3月17-19日,“紫藤花开——2019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MFA)毕业作品展示季”参演剧目之一——荒诞戏剧《在茫茫大海上》率先在在上戏端钧剧场亮相。该剧主演2014级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硕士(MFA)尹成汉是一名韩国学生,来中国已经有8年时间,这部戏是他的毕业作品。 ●近日,中国期刊协会“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公示,我校已故老院长、《戏剧艺术》创刊人之一陈恭敏教授获殊荣。 ●3月19日晚6:00,2019(第十一届)“紫藤”博士论坛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如期举行。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年一度的定期学术展示,紫藤论坛自2008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成为我校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方向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之间信息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对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促进良好的科研氛围多有裨益,是上戏春季学期的重要科研学术活动。 ●3月20日,黄昌勇院长、唐立兔副院长到浦江新校区现场检查并开展专题工作调研,重点对主体工程建设进行了检查,对校门规划、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在建工程进行了详细询问和指导,并就工程进度和场区文明施工环境的维护提出明确要求。现场勘察结束后,还召开了专题工作调研会,重点对浦江新校区基建验收工作、设备采购招标工作、院系搬迁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师资研修班开班 本报讯 2019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师资研修课程正式启动。 该课程由“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发明者、戏剧大师凯瑟琳·菲茨莫里斯本人亲自授课。二十一名受训者为表演系专业教师和校内其他院系的教授和副教授。期间将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和教学法,本课程第一期为两年。 “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系统性的演员声音训练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震颤”的方式来“解构”和“重构”身体。呼吸是该方法的重要内容,通过呼吸链接身体与意识,从而增强心灵的感受,自然地将身体和意念整合起来。 凯瑟琳·菲茨莫里斯除了为表演系教师做培训,也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声音训练课程。“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登录上戏,填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教育,乃至中国表演教育声音训练的空白。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师们将以更为饱满的激情,更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教学能力,让我们期待“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在上戏的课堂里碰撞出更为绚烂的火花!(文/童敏) 第八届冬季学院圆满闭幕 本报讯 2019年寒冷潮湿的冬天,第八届冬季学院在上海戏剧学院火热登场。似乎是被青年学子对戏剧的热忱所打动,在冬季学院最后一天,2019年的第一道阳光终于照进了华山路校区。 本次冬季学院与往届相比多了几个特色。首先上戏的党委书记楼巍和院长黄昌勇双双登场为冬季学院开设讲座,这足见上戏领导层对冬季学院的重视和实力支持。其次,本次冬季学院的嘉宾“分量”十足——来自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的9位外国教授和10位上戏教授、特邀嘉宾开设了10场讲座和8个工作坊。其中最为大牌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黄哲伦教授,他是上戏迄今为止邀请到的最为知名的美国主流戏剧界专业编剧和教授。最后一个特色是,本届冬季学院除了谭盾教授的水乐堂演出,首次安排了学生作品演出单元。本次演出的是麻省理工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学生作品,两个作品都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就像麻省理工大学教务长理查德·莱斯特教授和上戏党委书记楼巍在闭幕式上所说的,在中美贸易战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减少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求同存异。在坚守共同价值理念的同时,保留各自的特色并尊重对方的不同。而戏剧应该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文/国际交流中心) “费登奎斯方法大师班”圆满落幕 本报讯 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国际表演研究中心承办的“费登奎斯方法大师班”于2019年1月11日闭幕,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和法国雅克·勒考克戏剧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国内知名剧院和艺术公司等百余人出席了闭幕式。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国际表演研究中心负责人何雁教授主持闭幕式。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周鸣晗老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贾延龙老师、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尹晓峰研究员和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向奕澄老师代表所有学员和理论研究员作了发言,他们各自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对“费登奎斯方法”进行了梳理,高度评价了该方法对身体察觉、开发和探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主办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他们感恩能获得这次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最后,何雁教授将上海戏剧学院金色的校徽赠送给了两位专家,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文/吴泽涛) 魅力中国年,四海庆新春 我校代表团赴比利时、英国参加2019年欢乐春节巡演活动 本报讯 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国新年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乐春节”上海演出团于2019年2月1日—14日赴比利时、英国等地巡演。我校演出代表团受邀参加本次巡演。 经过学校精心组织,我校派出了由舞蹈、京剧、民乐、木偶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节目参加本次活动,演职人员共计27人,由刘春友、杨新华任团长、副团长带队。2月2日,正在比利时出差的学校党委书记楼巍赶到剧场看望和慰问了演职人员。 经过半月之久的辗转,上海上戏“欢乐春节”演出团在比利时、英国的七个城市总共进行了12场的演出,为欧洲观众呈现了颇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节目,把中国的年味带到欧洲,促进了文化交流,增进了理解和友谊。春节演出期间,演出团受到驻英大使馆、驻比大使馆、贝法总领馆以及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当地孔院的热情接待。 冬季的欧洲寒风凛冽、阴晴无常,在本次欢乐春节巡演中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放弃春节与亲人团聚的时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高涨的热情,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为国争光,为上海添彩,为上戏扬名。(文/刘春友) 2019年本科招生部分校外考委专家访谈录 母校是毕业生的一个情结 ——专访涂们纪实 记者:涂们老师,欢迎您再次回到母校上戏。您上一次回到上戏大概是什么时候? 涂们:60周年庆。 记者:那这一次回来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 涂们:比较特别,非常感谢学校让我来参与考试。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担任艺考的考委吗? 涂们:在其他地方也有过,上戏是头一回。觉得特别荣幸,因为是自己的母校,也是一份光荣。 记者:您担任考委期间,对咱们上戏整个考试流程安排、制度设计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提点意见或建议? 涂们:考试变化很大,简单很多,体现在程序上,但是从昨天到今天,发现很多考生都是从考前艺考班出来的,接受过各种各样的考前培训。如果这样去招生的话,就免不了会考程度,而不是考条件。我想上戏作为一个这么好的学校,应该是更注重考生本身的条件,而不是他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就觉得,不上艺考班可能会更好,一张白纸来到上戏后,更正规地去学习。 记者:所以考生来考试也更应该是带着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来。 涂们:最简单的,没接受过考前班训练过的学生,现在反而难得了。很多学生都参加过一些不同类型的考前班,这样的话,考试反而成为了机械的、程式化地表演才艺。 记者:让学生失去了一些创造力。那您还记不记得,您当年参加考试的时候,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情形?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涂们:那时候基本上声台形也都是有的,只是在形式上有点变化。那时在呼和浩特有个考点,我就是那个考点的,那个时候没有考前培训班的训练。我们有些是社会上招的,有些是应届的。来了之后,会什么,老师提什么要求,我们就做什么。 记者:您觉得过了这么多年,是您当初的那一代的考生素质要好一些,还是说咱们当今这些艺考生的素质在整体上要好一些呢? 涂们:我认为一张白纸进来的可能会更好一些。 记者:那您在考试中最希望看到有什么样特质的学生最能吸引你的注意? 涂们:自然的、本真的,能够让他在一定程度有深思的,流露真情实感的。现在面试他们都准备了一套一套应对考官的说辞,这样觉得有点假。 记者:您作为上戏的杰出校友,也是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在演艺事业方面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那您觉得上戏的校园生活对您在演艺生涯方面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涂们:我现在从事影视行业,上戏的四年学习经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学会了戏剧,懂得了舞台表演,然后又参与社会实践,再做影视。我的基础、积攒的能量都是上戏给我的。 记者:那您在上戏那会儿有没有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师或者同学呢? 涂们:有啊,很多我们的上届、同班,还有我们的任课老师,都有深刻的印象。 记者:您觉得上戏启发您最大的一种品质是什么? 涂们:真诚。 记者:就是真诚的表演,不加任何的修饰。马上新一届的考生将通过艺考,踏入上戏的大门,对于未来的这些学弟学妹,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寄语或者期望? 涂们:希望他们入学了之后,真正地按照上戏的教程好好学习,把之前在考前班训练过的东西,特别是不正确的东西,尽早地改掉它,能够正规地按上戏表演系的要求去学习。 记者:面对咱们的母校,您有什么心里话,能说几句话来祝福一下上戏吗? 涂们:母校,一直是我们毕业生的一个情结,特别想念学校,希望它越来越好。实际上我们上戏在教学成绩上是有目共睹的,连续几年我们出了很多的影帝。 学习基础是最重要的 ——专访陆毅纪实 陆毅:很高兴这次能够回到母校参加2019级的招生工作,我作为考官之一,能够在校园里看到新鲜血液注入,作为我们来说,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是95年入校,99年毕业,应该离校已经将近20年了。 记者:陆毅老师,您当年报考上戏是什么考试模式?和我们现在的考试一样吗,有没有什么区别? 陆毅:其实每天看到新生来考试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当年(95年)考试时候的那种情景,真的是很多情景历历在目。上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学校,它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会保留我们上戏所特有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是招考习惯,我们有传统的东西要考,也会有与时俱进的东西。包括我们现在,在现场也会有各个方位的摄像机,可以让同学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到同学在镜头面前的自己。 记者:考试过程中有没有让您感觉眼前一亮的同学? 陆毅:有。因为今年应届毕业生是很好的,很淳朴,就我们而说是有天分。我们都给有天赋的同学打分打得很高。 记者:您觉得,就表演专业的角度来说,他们来报考上戏,最重要的应该是身上具备哪些特质才会被老师所欣赏。 陆毅:其实现在作为演员来说,可能他的文化会更加重要。我们毕业很多年,也慢慢意识到这个的重要性。即便专业方面有天赋,包括你今后踏入社会去演一些戏,会有一些外在的东西可以帮助,像服装、化妆,但是你内心所赋予的文化底蕴需要慢慢增加。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记者:大学也是一段要不断学习的路程。 陆毅:大学生活是非常有意思的。 记者:上周刚刚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王景春老师和您是同班同学,您能回忆一下他在校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陆毅:我第一时间听说王景春获奖的时候,真的是太高兴了,特别给我们整个学校,给我们班级争光。他是我们的老班长,他进校的时候非常努力。他虽然不是长得特别帅的类型,但是他在专业方面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努力,我们当时是住校生,一起住了四年,每天在一起上课。 记者:那您觉得对于您这一届的学生来说,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上戏给您带来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什么? 陆毅:我们在90年代的大学生活中还是比较传统的,没有过多的外部的一些东西来影响上课。所以今年我作为考官来招生,也希望2019级招进来的同学,能够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在学校把一些基础、必修课牢牢地掌握好。因为现在整个社会信息传递的渠道太多了,年轻人的心会比较浮躁。但是我相信在我们老师和整个上戏校园的学习气氛下,希望他们能够安心学习。 记者:有没有对校园、对新生的祝福语? 陆毅(对母校):我是1995级的学生陆毅。我在这里要祝我们的母校越来越好!也祝我们的母校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 陆毅(对新生):2019级的新生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大师哥陆毅,你们里面有很多同学都是我招进来的,希望你们在学校能够安下心来,好好地跟老师学习。学习基础是最重要的。祝你们能够取得好成绩。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真诚 ——专访吉雪萍纪实 记者:吉老师您是连续两年来做上戏的考委对吧? 吉雪萍:嗯。很荣幸,谢谢学校看得起我。 记者:您觉得在招生考试中,报名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他身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吉雪萍:真诚,发自内心的诚恳平和。 记者:您和上午采访的涂们老师说的是一模一样,都是真诚。 吉雪萍:必须这样。如果你不能以一颗心对待你的工作,你的观众,你所有的假面别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人都不是傻子。在台下你的观众当中,很多人是充满智慧的,你说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因果的。如果你说的话会有一个好的因,然后就会写出很多好的果,如果你今天说这些话是为大家都能够快乐,我希望今天我就要这个家庭,他们的不幸能够让别人有所借鉴,珍惜眼前的这就是个好因结出了好果。如果这边宣传是我爱美,我爱豪车,我要物质生活,我们就是要看我们父母多优秀,我生存的台阶就比别人高。我们这次考试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一种状态,说我跟别人不一样,很多人是含着金钥匙出来的,平等是不能选择的。但是你对于事物的看法的关键也在于平等上面。已经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你说要变得平等,我觉得很难,不能去挑战这个不可改变的东西。学生会接受有包容心有胸怀,这才是一个媒体人,或者作为一个主持人,你能站在台上那么多人看着你说话,你才配。不然你凭什么让别人听你说呢?所以我觉得真诚很重要,真诚完了以后要善良。我希望你好,我希望我的不好能够变成你的好,我希望今天所有的一切能够给你带来快乐,你生活中不快乐,因为这短暂的节目你能够暂时有一个喘息。善,才会生出美来。真善美,这是一系列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是与生俱来的。他本身就有这颗心,但是不乏有好的老师,有好的伯乐去挖掘它,引导他能够把他引到一条正道上去,现在孩子是需要引导的。 记者:吉老师的意见非常有参考价值。现在请您和广大热爱艺术的孩子说一句话,对他们提出一些寄语和期望。 吉雪萍:我觉得好好做人吧,就知道人是什么,这很重要,要善待别人,真善美。 演好戏首先要做好人 ——专访罗海琼纪实 记者:您这次担任考委期间,对于咱们上戏考试的整个流程安排有什么感受? 罗海琼:我是第一次参加考试,我来了之后,到今天为止,我觉得首先是公平公正的,因为我们也都是前一天才投入到工作,飞回到上海。一是所有的学生我都是第一次见到,二是所有学生我们作为考委,我们都努力给到他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有的孩子体现得很好,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他是我们要的那个状态,有些孩子那种状态不出来,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尽力地给他机会展现自己。因为考学对他们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对我们戏剧学院来说,也是我们自己家人所有的事情,我们要为来的每一个人负责,也要为我们自己的名气负责。 记者:今天有没有看让您眼前一亮的同学? 罗海琼:其实最好的是昨天下午。大家都知道我们全国有三大艺术院校,上戏、北电、中戏,已经到了最顶级的艺术学府(来考试),其实我们招的首先是真的有具有这种天赋的人,这是绝对需要天赋的。我老在说,老天爷赏不赏你这口饭是第一位的,剩下的就是他身上的潜质。我们在努力看到老天给没给你这个形象,它不是漂亮与丑的问题,是你这个形象有没有舒服度,另外一方面还有你的可塑性的问题,剩下就是我们内在的每个人的感知力。我有时候也在说,我们现在也看到好多孩子也参加过训练班,作为我今天坐在这儿,我们也要感谢他们把学生归整一下,但又害怕他们把孩子身上那种天真的东西打磨没了,这个是我们最最痛心的。 记者:希望看到学生身上最本真、最原始的东西。 罗海琼:是的,然后希望帮你把这个东西保留得更久一些。 记者:上周在柏林电影节上,咱们的校友王景春,您的同学拿到了最佳男主角奖,关于王景春在校的情况您还有印象吗? 罗海琼:我一直在开玩笑说,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靠脸吃饭”的男演员,一个非常有“颜值”的男演员。他今年都40多岁了,戏剧学院就是这样,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演员。这个事情作为我们一辈子的事业可以去从事。所以今天来考试的孩子,可能因为他长得好看,但是他内心的东西没有,他也同样不具备一个艺术家的条件,他可能只是一夜暴红,这不是戏剧学院(所想要培养的目标)。 记者:能否分享一下你们当年九五级表演系的这些学生,当时在校学习的一些状况? 罗海琼:我一直在说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对,我当时能够进九五级。九五级的全体同学最好的一点就是大家都喜爱艺术、喜爱表演,我们全班同学对艺术追求的热心,一直保有到现在。现在我们同学在一起,因为有时候工作、拍戏碰到一起,大家可能会回忆一下当年,然后大部分时间会在探讨,聊我们的表演,我们这戏现在演的怎么样,大家整个的这种状态就是表95我们从当年上学一直到现在都存有的,是学校给我们这么一种追求知识,追求我们自己想要的所有的最终结果,这么一个惯性的东西。所以戏剧学院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那个班,包括整个校园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氛围,我们一辈子的事,包括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一个月看四本书,日积月累,时间久了自然会有结果。 记者:罗老师,马上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开学了,面对我们的新学期和我们的新同学,能给他们说一些寄语吗? 罗海琼:好的。我觉得戏剧学院是我们梦开始的,也是你一辈子所要追求梦的地方,给予你们这么一个环境,给你们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你们和我们一样成为一个上戏人,我希望你们要珍惜、踏实。而且演好戏首先要做好人,人的所有的美德和品质,我希望你们能够寻找到它,像宝石一样装在自己的身上。 记者:最后能给母校一些祝福吗? 罗海琼:因为我太爱母校了,每次回来都是充满了温暖。所以我希望我的母校永远都好,永远都敞开怀抱,我们随时可以回来。 多元化的上戏 ——专访王一楠纪实 记者:您上一次回来大概是什么时候? 王一楠:上个月刚刚回来,迈斯纳大师班。 记者:这次回来对学校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感觉学校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王一楠:我还读了研究生,所以从本科到研究生,各种大师班,所以和学校走得还是比较勤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比较频繁的接触中,我还是觉得我们上戏每天都在变化,越来越洋气,专业越来越细,每个专业也越来越丰富,现在教学特别多样化,特别是大师交流。学校对我现在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各种各样的大师班,都是世界最顶级的大师,我觉得能够回来学习是特别愉快的一件事情。另外学校的气场越来越足了,因为首先今年的报考人数比我们当时报考人数要多出几十倍几百倍,这说明我们这个专业、这个行业都受到社会热烈的关注,然后学校也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慎重,更有社会责任感,把我们招回来让我们也感受这种责任感。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是上戏的学生,在母校有反复学习的机会是特别好的事。 记者:那您担任考委期间,这几天有没有让您感觉眼前一亮的学生? 王一楠:当然。应该说每场都有,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进入到三试了。初试、复试、三试之后,他们已经是优中选优了,应该是1/200了,他们已经是在200人当中选出来比较优异的。再在这1/200里优中选优,很困难,但是一定有眼前一亮的学生。我特别为母校高兴。其实我有特别地去介绍,就是我们这个班级,我、陆毅、罗海琼、王景春、王洋、薛佳凝、田海蓉,我们都是同班同学。大家听起这些名字来,应该都会有一个形象,就发现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演员,但是我们是一个班级,这就是上戏好的地方。上戏不是说只招漂亮的,也不是说就招像王景春这样靠“颜值”吃饭的,我们招各种各样的极具有天赋和演员素质的学生,这是我们招生的特点。 记者:刚刚也谈到了王景春老师,他上周刚刚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最佳男演员奖。 王一楠:不止是柏林电影节,他是柏林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双料影帝,而且柏林电影节一共有两个华人,另外一个是93班的廖凡,全都是上戏的。 记者:都是我们上戏的骄傲,作为他的老同学,能跟我们谈谈老同学拿到这个奖项,您怎么看? 王一楠:我们特别地骄傲,觉得很荣耀,因为他不单是我们同班的荣耀,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国人的荣耀,对于母校来说,是母校的荣耀,我们可能再缩小一点范围,这是我同班同学的荣耀。 记者:能跟我们谈谈王景春老师当时在学校的故事吗? 王一楠:有人外传,说我们上戏是都是靠招颜值高的学生,因为我们有胡歌、有郑恺,有这么多的帅哥,有我们班的陆毅,都很帅。其实,我们还有廖凡,第一个英雄,有王景春,第二个英雄。你看王景春,我们班罗海琼一直开玩笑说,他是靠“颜值”上来的。景春在我们班是我们的老班长,对我们所有人都特别的关心。因为他是班里最大,我是班里最小的,所以我那种感觉更深一些。而且他是从新疆考来的,我是从云南考来的,我们那个时候还有藏班,我们几乎是聚首的,非常不容易。而且上戏特别像个大家庭,那个时候春节回趟新疆,无论是经费还是时间都很困难,景春的年三十都是在我们班主任家里过。上戏是这么一个读书的环境,都很亲,非常的温暖。 记者:如果现在您回忆起以前的大学时光,您觉得上戏带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一楠:是多元。你看我的同班同学都非常多元。我们没有招一流的帅哥美女,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从招生就可以看得出学校是多元化的。艺术,就是要讲究个性,讲究每个人身上自己的特质,它不是标准化生产,上戏在这一点上一直都是立校之本。 记者:马上就要开学了,对着要进入学校的新生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王一楠:请他们珍惜在学校四年学习的时光,学习算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那样单纯,那样幸福,那样全心全意为你好的老师去教你的时间段确实仅有这四年,我真的希望他们能珍惜。大家可能都觉得我们这个行业进来就能成明星大红大紫,然后可以挣很多钱,其实不是这样,要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行业,也是你一辈子的追求,为之付出努力去做的。我跟我女儿说,其实不喜欢一个事情比喜欢一个事情容易,你要爱一件事太难了,爱代表你要为它付出、牺牲、不停地战斗,永不妥协、永不放弃,无论境遇怎样,我希望他们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至于际遇、机会根本不是由他们说了算的,他们能做的或者说永远应该做的是把这个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为此奋斗一辈子,而且从中他才能感受到那种真正的快乐。 记者:对母校上戏有什么祝福吗? 王一楠:上戏你是最棒,今天我为上戏骄傲,明天上戏为我骄傲。我最亲爱的上戏,感谢您给了我认识自己的机会,我永远是上戏的学生,永远! 艺术院校的气质是相通的 ——专访卜凡纪实 记者:您在担任考委期间,对于咱们上戏整个考试的流程安排和制度,您有什么感受,能给我们提点意见和建议吗? 卜凡:这次来和我上一次给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做评委,还是感觉不一样,因为毕竟这一次我接触到的是18岁要上大学的孩子们,走进这个校园看到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又回到了很多年之前自己在校园作为学生的那种感受。 记者: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您觉得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他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呢? 卜凡:其实最基本的我们就知道有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有先天的也有后天训练的,语言的能力是首当其冲,接着就是你要有思考力,一定有你的思想高度,有你的把握是非观的能力,有你的评判,再加上你流畅的表述,那么才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所以思考力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记者:一个主持人他应当对社会对这个时代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思考。那我这有组数据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去年报考我们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的学生一共是4406人,但到了今年就变成了6468人,并且每年都在以千为单位地增长。您当年也经历过艺考,那么您觉得和您当时的艺考生比起来,当下艺考生的整体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卜凡:说到这个比例就一下又激发了我的回忆。我是88年上的大学,考了北京广播学院,那时候叫北广。当时我们一进校门,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演讲题目,就是由2000:1想到的。当时我们所有入学的播音系的同学都是以2000:1的比例考进了北广的校门。所以说,作为艺考生,他如果能够幸运录取的话,一定都会经历过这种高比例的选拔,那当时老师为什么给我们出这道演讲的题目?其实老师说,我就是希望你们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让自己一切归零,一定不能够是轻飘飘的,觉着我是2000:1考进来的,我就一定自己膨胀。那你膨胀的状态,你是不能够吸收任何的更新的知识进去。所以对于每一位艺考生来说,一定都是在高比例的筛选之后,取了这一部分的精华。随着现在的孩子们的培养越发的全面,我们在小时候所接受的艺术修养不及他们。现在的孩子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唱能跳能弹。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还有我们的家长对于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在孩子们的身上都体现出来了。其实看到之后。作为他们的长辈,作为老师,我们非常高兴。 记者:的确,现在孩子的综合素质就随着教育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地提升。那么我了解到您的母校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您能跟我们谈谈中传和上戏校园的氛围给您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卜凡:昨天我第一天来,我来的比较早,因为担心堵车,早早到了校园之后,我就在校园里欣赏、漫步,慢慢地走,然后慢慢地看人,慢慢地看景。我当时就有一个深深的体会,我仿佛回到广院,不是说它的一景一物相同,而是这个校园的气质真的非常一样。包括走过来的学生、走过来的老师,他们散发的修养的气息,学生的青春,那种感觉氛围其实真的非常的相似,非常的好。 记者:艺术院校在气质上都有一些相似共通的地方。那接下来在我们访谈的最后,您能对我们上戏说几句祝福语吗? 卜凡:上戏在全国的艺考生当中,那是一座非常神圣的艺术殿堂,也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我祝愿上戏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我的艺考岁月 18戏曲导演 陈子昂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眨眼间,我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已经三个月了。转眼又到了新一年的高考季,回想过往的高中三年,从曾经的迷茫到最后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最想去为之努力的目标,我禁不住心生感慨。 我生长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我的父亲是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琍珉,曾获白玉兰奖,母亲是一位医疗工作者,但是她爱看话剧、爱看书。我的孩童时代最深的印象就是妈妈牵着我的小手从这个剧场到那个剧场,观看各种风格的舞台剧。从小时对这些东西的懵懂无知到逐渐领悟到它们的美妙,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想做一名导演——能成就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导演。 高一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交给了我一个任务,独立执导雷雨中的一幕。那个时候的我,对雷雨的认知基本为零。回家我求助于父母,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送我五个字:无知者无畏。说是那么说,他们还是帮助我做了人物分析。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导演经历。同学和老师最终给予我的掌声让我心生得意。现在回头想想,那一幕几乎是个笑话。可正是这一次父母给了我最真诚的肯定;也正是这次不久,我正式跟父母谈了我想将来做一名导演的想法。父母沟通后告诉我: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作为人生目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既然做出选择,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允许中途放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戏作为目标。我从骨子里喜欢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喜欢上海戏剧学院的各种贯通融合,更喜欢我们的导师在教给我们基础理念框架的同时更注重开拓、发散我们思维的教学方式。当我决定和艺术结缘并把上海戏剧学院设定为我的心中目标时,父亲就用火红的宣纸写了两句话贴在我学习桌的墙上:三年沉寂只为冲天一飞,十载艰辛但愿化龙之跃。我知道这两句话承载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妈妈说:“艺考绝不是捷径。从你做决定这一刻开始,你必须文化课专业课齐头并进,绝不能落下任何一头。”这之后,白天我坚持文化课的学习;爸妈帮我找了专业课的各种老师,所有的专业课都只能安排到晚上或周末,每晚都要练到十二点以后。台词训练、小品训练、导演基础理论课,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因为父亲期望我考虑戏曲方向,所以我还加入练习各种身段、戏曲唱腔。虽然练习的日子是真的很累,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快乐。记得初学身段和戏曲唱腔时,一切对于从零开始的我都是艰难的。戏曲团里的哥哥姐姐们看到我练这些都会主动过来帮我,教我各种技巧。学唱腔时他们教我从说家乡话开始,把唱词说顺了再开始学唱。这期间总有母亲的陪伴,任何时候回到家都有热汤热饭。我练习专业课的东西时,父母总是台下的观众,指出我的问题,肯定我的进步。回望高考期间的每一天,除了累,满满的都是温暖。 艺考是艰辛的,但也是充实的。当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放在眼前的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有了结果。到了学校,第一件大事就是军训。军训使我结识了各个专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五十三连和美国公寓的生活成为我最难忘的记忆。一八戏导班就像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对于第一次独自离家的我来说这种感觉是多么的幸运。如教官所说,军训是锻炼我们意志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教官和同学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珍贵的品质。我相信这些东西只有在上戏的氛围中才能学到并能给予最完美的诠释。 军训结束,开始了我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每天上课,然后就是各种观察生活与各种排练。晚上一排练经常是通宵达旦,完全感受不到别人所说的大一生活,安逸、闲散都和我们无关,我们是不知疲累的戏导班孩子。连我们的老师都心疼我们这个专业的孩子,总说孩子们太累太辛苦。不过我总是想,路是自己选择的,绝不许中途放弃。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起初在学习上遇到了不少问题,我经常向父母和老师寻求帮助。经历了期中考试的现实主义观察生活小品,现在又进入到了期末考试的准备中,探究非现实主义的诗词意境。如今越深入,越感受到所学之美妙。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这是自己心中所爱。 之后的大学生活,我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珍惜每一次机会。愿我们一八戏导班在老师的引领下载着我们的艺术梦飞上九天,摘星揽月! 剧场里的散文诗 ——评《我是月亮》的叙事风格 16戏文 周旋 该如何向没看过的人概括《我是月亮》讲的故事?单身宅男、肥胖女大学生、偶像歌手、经营水果店的中年夫妻,话剧把他们各自隐秘的记忆与情感搬上舞台,这些人物交集甚少,大部分时间站在台上安静独白——这个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的非典型话剧令我眼前一亮。 《我是月亮》的叙事风格与其思想立意一脉相承,跳出了传统创作手法和文学体裁的束缚,追求本真的表达,读剧本时处处能发现自由柔软又古灵精怪的妙笔,这也是我最喜爱它的一点。从叙事风格来说,这是一部富有浪漫气质的散文诗般的话剧。 “我是月亮”这个有一点倔强、有一点特立独行的名字,或许是这部戏的最佳注解。朱宜得出的结论,是仁慈而坦然地接受每一个人的残缺与卑微:我们每一个灵魂都会被生活中的各种不幸撞击得坑坑洼洼,就像被无数陨石撞击过的月球一样,但是月球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它有它美好的故事与神秘。换一个方式观望,我们也许会发现它其实很美。为达到刻画众生相的效果,作者摒弃了由因果关系推动的一线到底、人物集中的传统线性叙事,采用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展现众生百态,事件并非环环相扣的推进发展,但各自不失内在逻辑,通过紧扣每个人都是月亮的主题,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我是月亮》的台词以独白为主。我对此的理解是,相较于探讨人与人之间对外的联系,它关注的是人作为独立个体对内的能量。剧中当然也存在对话,不过是辅助性质的装饰,就像雷曼在《后戏剧剧场》中提到的,“即使在还保留对话的情况下,剧作家原本用对话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被剥夺了——即对回答和发展充满悬念的期待。”无论是亚裔单身男人对女优的痴迷、胖女孩对偶像歌手贾斯汀的暗恋、还是水果店老板娘对大学猥亵事件的反思,都是人物在聚光灯下剖析自己,是内心向外界事物的投射。他们抒情地叙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叙述取代了戏剧情节。作者不刻意地创造矛盾冲突,相比用对话勾勒人物形象,更注重情境的设置。这里的众多角色借用雷曼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话语载体”,“剧场里不发生对话,舞台人物似乎只是在讲话。更确切地说:剧本作者在通过他们讲话。或者说,是观众把内在的声音赋予了他们。”独白相比对话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直接对观众诉说,交流就发生在当下的剧场之中。从剧场的角度看,独白拥有比从戏剧文本的角度看更为突出的价值。当一段心理活动被人物用合适的方式说出来,便成为立体饱满的话语,这对观众的感染力胜过暗潮涌动的交谈。从个人体验来看,剧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胖女孩这段独白:“那一次我站在水果架前,一个年轻的妈妈正和她的小女儿一起买东西,那女孩长得像个洋娃娃,就和我小时候一样。她们在水果架前挑挑拣拣好久,选了三只最完美的苹果。转身正要走,那女孩摇了摇妈妈的手臂,一只苹果掉了下来,跌在地上。因为特别新鲜多汁,所以这一下子表面立刻撞出一个坑,看着就跟烂了一块似的。她们把那只苹果放回原处,重新挑了一只就走了。那只苹果就这么静静躺在那儿,我隐隐能听到它的尖叫。从那以后,它不再是一只完美的苹果了,伤口会加快它的腐烂,没有人会把它买回家,即使碰巧拿起来,看一眼,就会扔回去。最后,它的同伴们统统被买走了,又有一批新的苹果运来。它孤零零地埋在最底层的黑暗里继续腐烂,直到有一天没人能受得了它发出的恶臭。” 最后,这部戏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难得地将精妙的形容、脆弱的美感和纯真的想象力融为一体。一块陨石布满了陨坑,一具身体覆盖着吻痕,一只苹果在地上摔疼——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可以是浪漫鲜活的意象,戏里不乏暗暗呼应的高明隐喻。 仍是胖女孩的独白,“有一次,我看到一对男女一路扭打进超市,可当他们推着满载食物的购物车来到收银台时,两人看对方的眼神满载浓情蜜意,简直像是要融化到对方的臂弯里去……我还见过一个母亲推着一辆婴儿车进来,里面躺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他们离开时,婴儿已长成了一名高大的少年,帮着母亲把袋子搬上车。”多么魔幻又多么现实!我们都有过恍如隔世、沧海桑田的感慨时刻,可这样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的。 偶像歌手贾斯汀讲述自己在酒吧里见到一架布满弹痕的钢琴时,他说,“琴师开始弹奏,这个穿着十几厘米高跟鞋的女孩跳起舞来。她的鞋跟像针一样锋利。突然我明白那些小洞是哪儿来的了,每次女孩轻轻一跺,一个新的小洞就出现了,而观众就像喝醉了一样鼓掌尖叫。……我几乎能够听到灼烧的声音。咝咝,她抛了一个媚眼……那架钢琴是我一生中所见过的最悲伤却最性感的东西。”在此之前贾斯汀给观众的印象是自恋轻佻、不可一世的,当他说出这段话后,他的张牙舞爪、他的悲伤脆弱,一切个性共存都变得顺理成章了。透过人物和台词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怀疑与思考,对生活敏锐的察觉,同时流露出自然的忧郁情绪,这种真诚真实的质感必定是倾其心力的。 除了具有象征性的浪漫语言,戏中也有一些直击人心不加矫饰的句子,就像烹饪菜肴时撒些糖来激发盐的风味,二者一张一弛,张力十足。如安吉拉的自述,“只要我们接触得稍稍久一点,你会发现我是一个有趣,敏感,聪明,甚至有点漂亮的女孩。真的。人们管我们这样的叫第二眼美女,只要我能让你再看那一眼。”她对偶像贾斯汀说,“当我站在成千个上万个为你尖叫的女孩子中间,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我们可以在这儿站上300年,但我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能有机会真正亲近你,走进你的生活。”我猜许多追星女孩都在疲倦时冒出过这种念头,只要言之有物,大白话也能击中人心。 《我是月亮》令我联想到斯丛狄评论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作为整体离开了戏剧的特性,具有诗歌的特性。虽然在独白式的主题和对白式的表达之间具有内在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导致戏剧形式的崩裂。”从“诗意”角度来看,《我是月亮》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契诃夫剧作的气质。当然,二者存在着更多的差异与差距,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关系紧密,组成有机的网状,用不着边际的对话来表现生活孤独乏味与沟通无意义,而《我是月亮》选择用独白展现个体的情感轨迹,如同散点式绘画,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联结成面,这是话剧在当代语境下的推进。 如一些评论所言,依中国当代主流戏剧的观念来看,戏剧所要表达的,充其量只是可以被其解释和解决的事物,而非我们自身所真实面对的、困惑着的,甚或无可解决的事物。令我感到惊喜的是,编剧朱宜并没有试图给出生活的答案,而是用感性平和的姿态展现了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当不同性格经历的观众走进剧场,会对人物自有共鸣和判断,这部戏不是那种按着观众脑袋哭或笑的令人疲惫的作品。作为学生,我猜想如果在剧作课上把这个构思提交给老师,多半不会被通过,老师会问“矛盾冲突呢?”“戏剧动作呢?”的确,《我是月亮》有别于国内多数的传统话剧形态,无论是思想立意还是叙事风格都别有洞天。它是一出特别的话剧,它真实地勾勒众生百态,看上去既非先锋也不猎奇,但其叙事结构及传递出的人文思考是走在前面的,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多的“我是月亮”。 我与上戏校训的故事 15艺管 郭倩倪 小的时候,爷爷时常教我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他说这是古训,是经过时间的打磨的人生信条,从小熟记于心长大自然就能贯彻于行;长大一点,爸爸妈妈教导我要“以诚待人”,他们说“诚实守信”这四个字是我们家的家规,让我随时牢记于心;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教我们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他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绳,是永远不得碰触的警戒线;上了大学,开学典礼上,四个掷地有声的字——“至善至美”把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刻在了我的脑中,而三年的大学时光,更是让这四个字牢记在我的心中。 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到“至善至美”这四个字,每一个上戏人的心中一定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义。而“至善至美”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其意思是无论何时,在何方面,何种境况下都要臻于完美。别人用心去做的事情,自己要竭尽全力去做。“至善至美”四个字在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影响。从学习到社会实践,从实践到思想,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上戏学子的身份,把校训融入每一个细小的日常活动和每一次思想的细微波动中。 还记得大一的一次专业课上,老师让我们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上海的一家剧院,越详细越好。刚刚步入大学的我对于本专业还不甚了解,手头边也没有熟人来“走捷径”获得“二手资料”,网上的信息都还未完善,看到组员都一筹莫展,我提议先去一家心仪的剧院碰碰运气。那是一次我至今都难忘的经历,预热未消的九月,我们一行人毫无准备地来到上海文化广场,当我们还在为没有想好“开场词”而担忧的时候,门卫就让我们从幻想落入了现实。没有预约的外来人员禁止入内,沮丧的我们选择坐在门外的台阶上等待,看是否会有转机,可是耐心还是熬不过酷热和饥饿的考验,我们失望地离开了。小组中有不少小伙伴建议我们还是省事一些,用网上不怎么完善的信息,不要再自找麻烦了。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所谓万事开头难,入学第一次遇到困难,如果就这样应付了事,以后每一次遇到困难都选择逃避或者应付吗?开学典礼上,校长着重强调的上戏校训——至善至美,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至善至美”,这不就是上戏希望看到学子的模样吗?面对任务不仅仅不能逃避,还要做到最完善,最完美。寂静的夜,我仿佛可以听见我加速的心跳,不能就这么应付了事,一定还有办法。吸取教训的我们决定要在提前预约和可行性上下功夫,于是我们事先列好了提纲,准备了录音设备,做好了分工,并凭借我们学生的身份得到了上戏实验剧院舞台技术的老师允许。调研过程十分顺利,老师们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带我们去参观了舞台地下机械设备和排水系统,还对我们的学习已经今后的发展给予了指导,我们都受益匪浅。可想而知,课堂展示,我们用更加细节化的信息和一手的资料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兴奋之余,不忘校训在我们迷失方向时候的指引。校训所言其实很简单,只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优秀”的标准衡量自己,做到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最好,把“优秀”当作上戏人特有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代名词。 如果仅仅把校训当作工作学习上的指路明灯而忽视了它对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重要的作用是小看了校训的力量。校训的“善”在我看来还有“善良”的意思,“美”在我看来也有“美德”的意思。正如上戏老校长熊佛西老先生所言“培养人才的目标,我认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我觉得在上戏的每一天,我都可以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和真善美。舞台精彩的呈现不仅仅是演员的艺术,幕后无数的工作者也在无私地付出尽管观众可能无法看到他们工作时专注的样子,但是几乎每一台在上戏的演出,结尾处演员都会真诚地向在坐的每一位观众介绍“幕后英雄”的名字,向他们鞠躬致谢。因为心怀感恩之心的他们知道缺少每一个幕后人员演出都不会完整。在上戏,有几个特殊的称呼——师哥、师姐、师弟、师妹,无论你是谁,即使毕了业都有一种称呼适合你。师门里的称呼让上戏学子无形中打破了专业、年纪、地域的界线,融为一体,有问题就请教,被请教者必会耐心解答,不仅解答专业方面的问题,有时还会收获人生箴言。一个剧组中,必定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学子,几个简单的称呼让关系变得更亲切,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一部良作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是常有的事情,也是一种“上戏特色”。 很荣幸,踏入上戏的校门;很荣幸,上戏见证我一天天成熟;很荣幸,有上戏校训的陪伴,帮我指明人生方向;我也很荣幸,见证上戏走过七十天命之年,见证又一批优秀学子飞出上戏的怀抱踏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材。我相信,今后,上戏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回忆;我相信,一日成为上戏人,一生不忘上戏恩;我相信,上戏校训为我们带来的启迪可以陪伴我们终身;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上戏人都可以在校训的感召下成为更好的自己。新时代,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膀上扛起的是殷切的希望,心中怀揣的是远大的梦想。以善为马,以美为桨,策马扬帆,迎难而上。 追踪虚拟性 ——怀念金登才老师 朱锦华 我没听过金登才老师讲授的《中国戏曲史》课,但在2005年上半年,金老师给我们几名戏曲专业一年级的博士生开设了《戏曲艺术论》课。在听课的同学中,我常住学生宿舍,因而我的出勤率很高。金老师的普通话中安徽口音特别重,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有时是没听懂,有时是没听清,我常常“耍无赖”,以没听清为借口打断金老师,请他再讲一遍。金老师总会再细细讲一遍,如果看我没反应或者我再提问,他又会换个角度再讲。有一次快下课的时候,他讲到戏曲的虚拟性,说在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会被当作书桌、饭桌、休闲桌、神台桌、香案桌、公案桌等等,还可以当作桥、城墙、山坡、山崖、床、窗台、点将台等等。我问他,这是什么人把一桌二椅当成这些东西的?金老师解释了一下,我还是没怎么明白。我担心金老师继续讲下去会误了饭点,就跟金老师说,我要去食堂进食午餐有了体力后才能消化他讲的内容。他笑笑,很理解地就打住了。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金老师又继续讲这个虚拟性。我看见金老师厚厚的眼镜片一圈又一圈,他的嘴一张一合,他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远,我的眼皮慢慢地就闭上了。不知道我只是打了一个小盹儿,还是金老师看到我闭上眼睛就暂停了,等我回过神来,他还在继续讲着虚拟性。他说戏曲舞台上的砌末都是虚拟的,我们不仅把一桌二椅当成了什么什么,还可以把门帘台帐当作轿子、蚊帐、庙里的账幔、将军大帐里的隔帘等等。他说这是演戏和看戏双方之间的共同约定,以桨代船、以篙代舟、以鞭代马、以轮代车等等。说梅兰芳到苏联演戏时以桨代船,把梅耶荷德他们看得一愣一愣的。他们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若要表现行船,非得在舞台上用一个很大的容器装满水,再把船放进去,中国人发明了虚拟性的程式实在是太聪明了,又如梅兰芳的各式兰花指,让梅耶荷德发出惊叹,恨不得把他们演员的手给剁了。我又问啦,为什么要用一桌二椅,不用二桌四椅了,他又给我举例说,什么戏里是用的二桌二椅,什么戏里又是用的四桌八椅,只是因为常用一桌二椅,所以就用“一桌二椅”这个称呼来统指。那时我剧本看得多演出看得少,因此对舞台实际演出的方方面面都不了解,问的问题都是“傻不拉叽”的。真是难为金老师了。 听师弟们说金老师是武林高手,太极拳打得很好,疯迷金庸又自持有点武术基础的我,在某次课间就跟金老师讨论武术问题。金老师很“轻描淡写”地对我说,你练的不过是“花拳绣腿”,没什么实际用处,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貌似柔柔弱弱,但有四两拨千斤之力,不信的话,你过来推我,我肯定不动的。我也真傻,还真跑去推他,居然纹丝不动,太赞了!原来会武功的“金大侠”就在身边呢。 其间,金老师著的《中国戏曲精华史》一书出版了,他送了我一本。我发现里面有一页纸是烂的,虽然并不影响阅读,但我还是跟金老师嘟囔了几句,他竟在下一次上课时又给我带了一本书来,还说有问题再找他。后来师弟说,出版社给金老师的书是十分有限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不知好歹”。师弟说,这本书太好了,浓缩了中国戏曲史的精华。我想有了这本书,考研的同学可以省事不少。后来师弟又把金老师送他们的《中国动态的艺术哲学》一书拿到我面前秀,我又“恬不知耻”地向金老师讨要此书。金老师说他回家找一下,后来没找到。师弟责我“贪得无厌”,老是给金老师出难题。我就乖乖地拿着师弟的书去复印了一本。 那时业界对昆曲的“原汁原味”问题讨论得很热烈,于是我的作业就大胆地写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大胆地与这个人商榷与那个人商榷。金老师看了作业初稿后说,文中关于昆曲保护的措施有独到的看法,但不要到处与人商榷,只提自己的看法就行了。于是,我又努力地把自己的“火气”灭掉,再努力把文章中的“火气”熄掉。金老师虽然给了我挺可观的作业分数,但金老师也明确跟我说,如果要拿去发表的话,还需要再沉淀沉淀。直到10多年后,我才又把这篇文章翻出来重新进行修改,在正式发表前,我还想去问问金老师的修改意见,又怕耽搁他的时间,终是作罢,也终是遗憾。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做的是《长生殿》演出史研究,初成时我极不自信。金老师鼓励我说,此文的价值不在于论证的寡淡而在于史料的丰瞻,立即让我豁然开朗。 毕业时,金老师问我去哪里工作,我说去上海昆剧团,他说,好啊,可以多了解舞台实践工作。之后,我们的联系不太多。后来我又回上戏戏文系工作了,我常借故去戏曲史论专业研究生论文开题或答辩时的教室见他,给他问个安。“金老师,我回上戏工作了”,“那你在做啥呀”,“我在……”“你别成天东晃西晃的,还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东西……”“金老师,退管会在发什么东西,等下我去帮您拿过来。”“不用了,等下我还有事情找他们,我就自己顺便去拿了”,我就乐呵呵地跑开了。现在想来,自己真是“没心没肺”,其实金老师是怕给我添麻烦啊。有几次我到教室晚了,没同他说上几句话,但总能见到他清瞿的身影,耐心详和、宽宥通达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暑期,我在编辑《戏剧学》第5辑时遇到了他的一篇文章《用共相作为戏剧艺术创造的材料》,我还就文章的注释和引用等问题和他通过电话。今年初,该书正式出版后,我托师弟寄两本给他,没想到被邮局退了回来,当时我也没有多想,总觉得等下次金老师到学校来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或开题时,可以直接给他。 2018年上半年,我听到一个说法,以前的戏班演戏演到划船的时候会把真船搬上舞台,但戏班很穷,某次可能就只拿了一把桨上去划,台上并没有真船,但观众也看懂了,于是后来就约定以桨代船的一系列虚拟性动作。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打算下次见到金老师再当面请教。2018年6月25日,系里正式通知我,下半年要开始给系里的本科生上《中国戏曲史》课,我很紧张。《中国戏曲史》是一门基础必修课,我想请教金老师,关于《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曲名剧选读》这两门课在介绍戏曲名著作品时的繁简度怎么把握。可是,我们师生之间交流的愿景在2018年6月28日之后都成为了泡影,这一天,金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在荷风阵阵的玄武湖畔踱来踱去,好想抓住金老师跟我讲课说话时的神情,我好想问问金老师还打拳否,数数他的镜片圈数又变多否,打盹回来还在讲虚拟性否,关于昆曲的保护还有更多的办法否……却发现怎么也看不清金老师深邃的眼眸…… (作者系我校戏文系教师) 征稿 启事 本报第四版秉承贯彻发扬至善至美的上戏精神和坚定不移为青年发声的宗旨,向广大上戏校友、师生征稿。体裁、题材不限,以800~3000字的稿件为宜。投稿邮箱:chloe_shi@outlook.com来稿请注明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