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

《文汇报》2月6日“文汇时评”

发布时间:2007-02-07作者:访问量:21

    作者;张生泉


    
    ●“考艺热”的出现与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有关。然而,实现“考艺”的梦想并不等于实现“做艺术家”的梦想
   
    ●“考艺热”在让人们欣喜之余,感到更多的则是忧虑。美的艺术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生的伴侣、人生的情怀、人生的境界。“考艺热”只反映了前者,而把更重要的后者给掩蔽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从小学开始,多开设艺术方面的课程;能否从中学开始,多增加艺术方面的实践;能否在大学的学习中,多提倡艺术的熏陶、多激发艺术的冲动、多设置艺术的学分呢
   
    一年一度的艺术院校招考工作马上要全面开展,“考艺热”也要随即升温。记得去年同期京沪等地的艺术类考场,人多势众、场面火爆,估计今年也不会逊色。
   
    “考艺热”的出现与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有关。随着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再也不是少数人“孤芳自赏”的“闲趣”和“意味”,报考艺术类院校或艺术专业,更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资质、家长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实现“考艺”的梦想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然而,实现“考艺”的梦想并不等于实现“做艺术家”的梦想。由于考艺的成本比考一般院校要高(10万元左右的先期投入是很普遍的)、考艺之后学校培养人才的大投入与学生学习后“成名成家”的小概率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还要东奔西跑自找出路等等,客观上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精神压力过重、经济负担过重、角色转变时间过长等消极后果。所以,“考艺热”在让人们欣喜之余,感到更多的则是忧虑。
   
    这是因为,艺术专业是个特殊的专业,学生要想成才除了刻苦之外还要有极好的艺术天赋;学校对学生的教学也只能精雕细琢、开小灶式地培养,大批量训练是违背规律的。即是说,艺术院校的招生名额再怎么扩大,与社会需求的大量考生比,也只是少量的,大部分考生只能无功而返;同时,从事艺术工作除了专业技巧外还需要文化修养,这与社会上流传的“考艺校文化不重要”的说法大相径庭,教育部关于2006年报考艺术类专业要加试数学的新规定,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有力驳斥;最后是包括不少媒体在内的社会大众追捧的只是少数“明星”、“名角”,殊不知他们的身后还有更多可能一生都是默默无闻的艺术追求者、奋斗者、奉献者。
   
    所以,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怎么看待这股“考艺热”,而在于怎样自觉地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
   
    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的前提是认识提高、观念革新。美的艺术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生的伴侣、人生的情怀、人生的境界。“考艺热”只反映了前者,而把更重要的后者给掩蔽了。“考艺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家长看见少数明星“速成”后心态浮躁的表现,是一些考生看见娱乐圈游戏规则“短平快”后企图走捷径的选择,如不及时制止,后患无穷。反之,“学艺热”是把艺术作为生活情操的陶冶、美学品位的提升和人生志趣的培养等要素来考虑和对待的。
   
    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的动力是社会重视、体制保证。应该说,一味地把“考艺热”的责任推给家长和考生,也是不公正的。因为是应试考试、因为是少数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大量蜂拥而至的需求的对立、因为是除了书面考试尚无其他更有效办法能够取代现在的高考,所以,才有了走捷径的想法、才有了高投入高回报的行动、才有了“考艺热”的兴起。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从小学开始,多开设艺术方面的课程;能否从中学开始,多增加艺术方面的实践;能否在大学的学习中,多提倡艺术的熏陶、多激发艺术的冲动、多设置艺术的学分呢?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某重点中学读书,三年来我坚持不懈地给予他诸如排演小品等艺术实践方面的支持,结果顺利地被京沪几所著名艺术院校同时录取;颜海萍写《秦王李世民》这个大型历史题材的话剧而轰动全国剧坛时,只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个大学生,她的修养使自己不仅在国内创作领域崭露头角、也在美国当上了主讲《20世纪西方戏剧史》的大学教授。他们的成功,与“考艺热”无缘,肯定是“学艺热”的结果。我以为,只要有关部门真正从小抓起、从实开步,广大家长积极配合、知书达理,社会重视、体制保证,问题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变的。
   
    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的结果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儿童是人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是神话故事左右浪漫生活的阶段。看上去很荒唐的《哈利・波特》会使全世界的孩子们疯狂。原因就在于作品唤起了孩子们创造的兴趣。如果能让他们在想象世界中学习,在创造的氛围中长大,把欢乐与创造力、把痛苦与感受力带到今后的成人世界中去,潜力无限、生机多多。艺术让童年的孩子纯真无邪,艺术让在校的学生向往理想,艺术也同样让成人的国民辨明荣辱、规范操守、知晓隽永、坚守忠诚、敬畏神圣。老科学家钱学森在温总理探望他时,就一再强调,艺术修养不仅对自己大学时代、而且对现在大学生、对一个民族所具有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人文修养都融进人的字典里、人的生活里、人的生命里,那么何愁我们的国民素质不会大踏步地提高呢?
   
    把“考艺热”变为“学艺热”,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