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话剧百年胡导荣膺国家嘉奖:写好人字最后一捺

2007年04月20日 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07-04-26作者:访问量:32

图为胡导教授


  得知胡导老师在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荣膺国家嘉奖,他的朋友与学生都格外高兴。老艺术家孙道临回忆,他和胡导老师是1940年认识的,从1944年导《鸳鸯谱》时开始合作,至今已经60多年了。孙道临说:“胡导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喜剧导演,衷心希望胡导老师身体健康,创作出更多新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老艺术家乔奇动情地表示:“胡导老师是我表演专业的第一位老师,我向胡导老师学习了一辈子,还在不断地向他学习。胡导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我心中的感情很难表达,我对他的敬佩不仅是业务,更是为人和处世。”刚刚荣获全国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的焦晃说道:“我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胡导老师一起度过他的幸福而有作为的晚年!”

  说起胡导老师,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都充满了敬意。著名喜剧艺术家李家耀说:“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胡导教授的‘引进门’,他以及所有将我引进‘戏剧之门’的老师们,犹如我人生道路上的指标,让我一辈子快乐地走在戏剧道路上。”

  话剧《于无声处》的导演苏乐慈谈起了1960年戴着红领巾进入上戏校园时对老师胡导的最初印象。她说:“老师就是我们上戏的周小燕(blog)。人虽然离休了,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从来没有退休过。在永无止境的创新中,老师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诠释了不一般的人生涵义。”

  导演系主任李建平告诉记者:“记得20年前我刚分配到导演系,胡导老师就是我的系主任,那年他已70岁高龄。20多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胡导老师仍然精神矍铄。一个人长寿不难做到,难的是退休许多年了仍然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表演系主任徐卫宏也介绍:“胡导老师是上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至今还在追寻艺术上的不断突破,至今还在帮助提携年轻人,希望能在校报上开设专栏、希望能‘再观剧十年有所学’。”

  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

  与胡导老师聊天很轻松,也很随意。健谈的老人自嘲是个大戏痴。老人透露,他原名叫胡道祚,因为有很多人都念不出“祚”这个字,一直叫他“胡道”、“胡道”,于是他干脆就把名字改成了“胡导”。没成想,这辈子还就真和导演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人说,他之所以没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退休后在家养养鱼、种种花,还经常来学校走走,就是因为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戏剧情结,放不下脑海里时时会重放的一幕幕好戏。当年他退休时,曾向院领导表示,要研究前辈导演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让这些大师的戏剧理论和实践“失传”。正是为了当年的这个诺言,老人不敢懈怠,不敢偷懒。他说:“从时间上看,我30年前就应该算正式离开课堂了,但在心理上,我却从没离开过我所热爱的岗位半步。”

  为了能把戏剧精华保留下来,胡导老师在85岁高龄时开始学吹打,向孙女讨教如何使用电脑,摸索着用拼音拼出一个个字、然后使它变成完整的句子。在用电脑写学术著作的人中,这一年龄大概可以进入吉尼斯纪录了。2002年,88岁的胡导开始承担国家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导演学概论》的写作任务,如今这部26万字的中国第一部戏剧表演学专著已经付梓。用老人的话说,这是他用3年时间“捉田螺”一样“捉”成的。

  90高龄的他每周至少来校园几次,和重孙辈的学生一起端坐在课堂,在表演系听课、到小红楼看排练。“如今走在校园里,我所遇到的学生大多不认识我了。”老人笑道,“如果论辈分的话,我应该算是他们师公的老师,我教的第六代学生都已经升级为上戏的老师了。”言语中颇多宽慰,也颇多自豪。

  说起自己的日常起居,老人介绍,他每天生活很有规律,早7点起床,晚10点睡觉。整天不是看戏,就是写戏。“我的脑子一直在运转,一直在思考、琢磨看过的戏,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好的表达渠道。”老人说,他去年曾在《上海戏剧》上批评中国的韦龙现象。“韦龙是大诗人海涅批评的一个演出经纪商。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剧坛依旧有这样的人物存在。我撰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来学习海涅,在是非问题上一丝不苟,在艺术审美上永远保持一颗容不得半点尘埃的纯净之心。”

  带头给学生送上掌声

  胡导老师曾培养了焦晃、杨在葆、梁波罗、胡庆树等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名演员、名导演。但他自己却一直淡泊名利,鲜为人知。有人问:“您感到过失落吗?”老人笑了:“我在戏剧方面并没有多少天分,有的只是悟性。”当有人称他是戏剧导演、表演专业的权威时,老人总是连连摆手:“千万不能这么说!”

  老人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就活跃在舞台上,从一个爱好艺术的青年成为当时上海滩著名的“四小导演”之一。1952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老人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对学生,我最不吝啬的就是掌声。我看到学生表演出彩,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比自己得奖都高兴!”

  导演系后起之秀周可,说起她第一年带班排演毕业大戏《萨勒姆的女巫》的往事,脸上依然挂满了对胡导老师的感激之情。她说:“排演毕业大戏不是件轻松的活,当时老师已80多岁了,但对艺术丝毫也不马虎,一次次讲戏,一遍遍推倒重来。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作业,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表扬与鼓励,欠缺的地方老师也会用最有效的办法给予指点。毕业大戏整整花了6个月才排成,演了一个星期,天天爆满不说,最后一场还因为观众抢占了演员的出场通道,而不得不延迟15分钟开演。”

  在导演系卢昂教授的印象中,老师活在一个纯艺术的环境中,心灵保持着童真,生命中除了戏,还是戏。他说:“我父亲是胡导老师的学生,他是我的长辈,但每当我们讨论戏剧时,他从不摆架子,但也从不说戏剧以外的话题。老师90多岁了,但记忆力惊人,几十年前看过的戏都还记得,连一些小细节都清晰得让人仿佛置身现场。老人的心态特别年轻,外面流行什么全知道,和年轻人相谈甚欢。每当看到学生表演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就会马上站起身来,在第一时间带头把掌声送给学生。这种充满激情的赞许,对学生而言,有可能受益终身。”

  胡导老师曾情真意切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亲爱的我的孙辈同学们,你们正向学院的老师们学习戏剧艺术的这个方面、那个方面,我也正抓紧时间继续学习戏剧艺术的诸多方面。我相信,当你们不断取得学习进步的时候,也必然会让我在你们创作的作品中和诸多创造性的立论中学习到好多东西,从而促使我在对戏剧艺术的认识、钻研与提高上还能不断取得发展。”

  学无止境,让胡导的晚年更为精彩。

  相关链接

  他85岁拜孙女为师开始学电脑;88岁出版了洋洋26万字的中国第一部《戏剧表演学》专著;91岁又出版了20余万字的《导演学概论》。至今,他仍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笔耕不辍。他的学生大多是名导演、名演员,但他却一直埋头耕耘,默默无闻。他常说,人到暮年,更要以吃奶的力气,努力把“人”字的最后一捺写好,写端正。他就是荣膺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胡导先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