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端木复 本报实习生 杜成靓 作为中国话剧的重镇,上海舞台从不缺少新生力量。如今,在申城独特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被称为“第五代话剧人”的群体又迅速崛起。他们坚守舞台,以鲜明的艺术个性逐渐为人瞩目。
坚持以传统打底
上海话剧历来给人以紧跟潮流、追求时尚的印象,但在年轻的上海话剧人心中,排演话剧还是要以优良的传统打底。从出演《正红旗下》这样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到在传统表演中加入戏曲元素的《秀才与刽子手》中领衔,屡获殊荣的青年演员郝平说:“我的年龄正好处在新老两代之间。我是受传统戏剧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的又是现实主义表演,这种真听真看真感觉的风格,是我表演的根。在此基础上,我才可能向更明快、更时尚的方向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
无独有偶,从撼人心魄的《牛虻》到先锋实验的肢体剧《人模狗样》,从《红星照耀中国》《4.48精神崩溃》到音乐话剧《I Love You》,年轻的上海话剧人正以多彩的艺术创作,生动展示自己传统打底、灵活出击的精神。
不断引进新理念
青年编剧喻荣军认为,在打好现实主义基本功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开阔视野,不断引进新的戏剧理念,借鉴更多样的风格模式。家庭情感类题材一直占据着沪上原创剧目的半壁江山,但创作面目却始终坚持多姿多彩。在《倾城之恋》中,大家学习话剧中的歌舞运用;在《谎言背后》中,大家尝试把推理探案剧与中国戏曲有机结合;在《吁天》里,大家用交响诗等新手法来反映时代变革。锐意探索艺术新空间已成为年轻话剧人的主动追求,如女导演戴榕在诗剧《弥弥》中借鉴了日本能乐和歌舞伎的技巧,凭贺岁剧成名的导演杨昕巍在《乌鸦与麻雀》中让滑稽明星与话剧演员携手……这些年轻话剧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进行着艺术创新、艺术探索。
坚守对话剧的热爱
作为80后的新锐导演何念表示,创作一个戏,从立意到最后成形,会用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而每个戏的创作过程,他都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包括编、导、演等各种人才。只要一有中意的剧本,大家会争相传阅,各抒己见,共同把剧目打磨成形。这种从头参与的制作模式,让人恍然想起中国话剧最辉煌年代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情形。何念说,可惜目前这个团队的力量还不够大,因为今天排话剧,赚的钱可能只是拍影视剧的零头。但青年演员郭京飞为出演话剧《牛虻》,毅然放弃了片酬丰厚的电视剧。他坚信,只要坚守对话剧的热爱,拿出一部部佳作,话剧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