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从最细小的角度入手往往是最有效的。在英特网上点击反映今年以来上海最新变化的热门词汇,“建设文化大都市”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感受到,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正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也在为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上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累积动能。
作为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种文化发展定位,建设文化大都市,我们别无选择
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今年8月下旬前往本市文艺单位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上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给上海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整个城市发展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坚持精品、优品、新品的创作生产思路,不断催生精品力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在上海,现在对每个重点的创作题材,都要组织专家就思想文化价值、运作的可行性、作品的市场定位等进行科学和周密的论证。在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根据观众和市场的反映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
作为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上海歌剧院今年以来又对《雷雨》进行了多次修改。为引领观众关注人物命运,作曲家动用了多种形式的重唱以揭示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合唱和交响乐的功能。另一个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时空之旅》,也坚持"边演边听取意见边修改",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使舞台效果较之前更加自然流畅、华美大气。
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顺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客观趋势的战略选择。一些专家认为,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正在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作为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种文化发展定位,建设文化大都市,我们别无选择。
激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让各方人才近悦远来,新鲜创意涌流不断
建设文化大都市,要始终把人才作为关键。要进一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努力营造人才辈出、创意涌流的文化环境,使各方文艺人才近悦远来,使上海真正"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
今年7月,以培养京昆拔尖人才为目标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举行了剧团成立1年来的汇报演出,剧团那些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京昆新苗,已经成功排演了包括《杨门女将》、《白蛇传》等6部大戏在内的50多出传统剧目。调动文化和教育两种资源,采用"文教结合"新模式,培养京昆青年拔尖人才的效率大为提高。青年京昆剧团的团长徐幸捷说,如果让这些年龄小、艺术资历浅的青年演员进入一般的剧团,他们就很难获得如此多的排戏机会。京沪专家看了新人们的演出非常惊喜,说这在传统的培养思路下难以想象。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董金平告诉记者,上音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也产生了初步成效,目前已拥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学院先后聘请了小泽征尔、傅聪、帕尔曼、马友友、谭盾等近30名世界著名音乐家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签约教授。
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新能力的建设,对于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至关重要。一些专家认为,我们要不断锤炼解决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的能力,不断攻坚克难,开辟文化创造的新境界。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上尚存的"瓶颈",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今年3月,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正式诞生,这是上海整合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和天蟾逸夫舞台三家文艺单位组建而成的。京昆本是一家,但体制上的分割,却不利于各自优势的互补和发展。
京昆艺术中心成立后,既保持京剧和昆剧的相对独立,又在创作、舞美、排演场地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使上海的京剧和昆剧开始了在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中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实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激发文化艺术事业的潜能和活力。在上海,适应不同文化个性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深入。
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是上海在深化改革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随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正大规模地向社区辐射,到今年年底,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又将在80个的基础上,新增20家,总量将达到100家。随着社区文化设施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享受到的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上海要建设成为文化大都市,还需要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广阔的视野,坚持在融入国家和长三角的发展战略中发展上海自身,以自身的发展服务全国。要从不断的开放中体现包容,从不断"融合"中凸现服务。上海的文化工作者将依托这个广阔的文化平台,为全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更多的贡献。(原载《文汇报》 2007-10-11 头版 作者/王磊邢 晓芳 张裕 李婷)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