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小剧场演绎了社会大主题

《解放日报》 2007-11-01 11版:文化娱乐新闻

发布时间:2007-11-03作者:访问量:19

小剧场戏剧展演落幕 新作品标新但不立异

  本报讯(记者 端木复 实习生 杜成靓) 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日前在沪落幕。《哈姆雷特:那是个问题》等九台来自各国的小剧场话剧,令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原因就在于这些参演剧目虽延续了以往小剧场戏剧鲜明的实验性、前卫性等特点,但并不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也不再一味地标新立异,纷纷关注起了社会大主题和热门新话题。事实证明,对现实的关注不缺席,观众的共鸣更强烈。

  历史题材点击现实主题

  历史成为小剧场戏剧越来越多染指的题材,但将现实思考植入历史回顾,无疑更具意义和价值。此次展演中,《清明上河图》《圆明园》等历史题材剧凸显了这一特点。由杜村编剧、佟瑞敏执导的《清明上河图》没有停留在习见的感怀历史和抒发儿女情长之上,而是借传奇画家张择端之口点出“只有人民才是艺术之魂的主题”。南大戏剧影视研究所副所长吕效平评价《圆明园》说:“张广天用辛辣酣畅的语言,对环境恶化、贫困人口等当代社会问题大胆直言,剧场一时间几乎成了观点碰撞的辩论场,这种个人意见的自由表达正是现时构建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

  荒诞戏剧染上生活底色

  除了历史题材,一向以支离破碎、荒唐无稽的舞台形象表现主题的荒诞派戏剧,也被染上了现实生活的底色。我国香港艺术家詹瑞文、甄咏蓓带来的《两条老柴玩游戏》改编自荒诞剧大师尤奈斯库代表作《椅子》。浙大戏剧舞蹈教研室主任桂迎指出,全剧虽然人物夸张、环境抽象、剧情荒诞,但她观后好像看到了自己长辈晚年的日常生活。因为在两条“老柴”的台词中,融入了大量来自香港底层百姓的生动俚语,精心设计的动作行为也是既风格化又生活化,老人的内心世界、生活困惑,乃至所有人面对终极时刻的复杂心态被表现得绘声绘色。去形赋神地折射现实,让荒诞派戏剧在探讨抽象哲理之外,伸展出表现的新空间。

  互动剧场演绎社会热点

  现场互动,则让小剧场戏剧审视现实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德国参演剧目《股市反弹》,讲述了人在股票买进、卖出与金钱打交道的故事。为了真实表现股市风云变幻对人的影响,该剧特意定在纽约早上股市开盘的时候开演。记者现场看到,观众席被搭成股票市场的环形看台,在场中设立图版不断显示股票指数价格的起落。演出时则采用观众互动模式,把票房所得投入当天股市,真实连线股市交易,由观众参与决定股票的买入和抛出。一些专家认为,虽然这种实验性的探索并非完全成功,但它让观众真正参与到了戏里,打破了戏剧和生活的界限,生活本身就成了戏剧。鉴于目前国内小剧场戏剧创作还大量存在着闭门造车、受众趋于小圈子化的现象,海内外最新小剧场力作所吹来的创作新风,值得我们反观和调整自身创作,别让小剧场艺术远离了社会大主题。

(责编/雨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