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起,上海戏剧学院的六月演出季将为观众呈献四台风格各异的经典剧目,从写实调侃的陈佩斯喜剧《阳台》,到幽默风趣的法国喜剧《欢乐复活节》,从反映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曹禺名作《日出》,到揭露人性的美国经典《萨勒姆的女巫》,每一部都是值得一看的精品之作,其中作为打头阵的四幕喜剧《阳台》更是备受瞩目。
此次演出季开幕演出推出的是陈佩斯舞台喜剧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阳台》的教学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尝试,上戏特邀陈佩斯作为艺术顾问指导2005级导演班全体学生排演此剧,该剧曾于去年在上戏端钧剧场公演,并在上海各大高校展开巡回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阳台》是陈佩斯潜心筹备四年,十易其稿的心血之作。在原版中,他不但精彩出演一个被开发商欠薪的小包工头,还首次亲自担纲编剧和导演。与前两部戏相比,作为“陈佩斯舞台喜剧民生三部曲”的最后一曲,《阳台》背负了更多的社会内涵,从艺术本身来说,戏剧结构更为严谨,也更为巧妙,不仅仅依靠语言的技巧,而是更多通过人物所处的窘境、所起的误会和所生的冲突来达到喜剧的效果。可以说《阳台》是一出不靠“胳肢你逗你乐”,而是靠“实力”来愉悦观众的作品,不论在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表演方式的探索上都超过了《托儿》和《亲戚朋友好算账》。
而上戏与陈佩斯的牵手合作,则源于2005年底。当时陈佩斯带着《阳台》第二次到上海大剧院演出时,曾在美国教授戏剧专业多年的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阳台》是他自1999年回国以来看过所有话剧作品中最精彩的一部中文话剧。之后2006年4月上戏邀请陈佩斯来沪讲课,双方开始酝酿排演《阳台》一剧,并以此作为上戏开放式办学的尝试之举。今年3月中旬上海戏剧学院与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正式签约,陈佩斯免费将版权授予上戏。2005级导演班开始在卢昂教授的指导下分6组先完成《阳台》排练工作。4月中旬,陈佩斯作为艺术顾问再次赴上海,从喜剧表演、舞台调度以及喜剧结构上对该剧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与指导。
《阳台》上戏教学版的制作过程模拟了戏剧制作的全套流程,其中所有的参与者――从演员到灯光、舞美设计都由学生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舞台导演卢昂曾坦言,这是上戏第一次将《喜剧表演与创作》作为导演系教学的一个独立单元,并且希望借助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启发。
上戏版《阳台》是继川语版和滇语版后,由陈佩斯和上戏导演系05级师生在原版基础上共同加工而成的,在舞美、音乐以及空间感上也都有全新的呈现,上戏版《阳台》的问世,给喜爱陈氏喜剧的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惊喜!陈佩斯曾在彩排阶段兴奋地说道:“同学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而且他们肯下功夫,一个月的排练过后就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这真的很难得!”他还表示,“能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校园,将自己的喜剧理念传授给更多的人是一件幸运的事。”
《阳台》的故事从包工头老穆为讨债而上演“跳楼秀”开始,引出侯处长贪污工程款以及包二奶的劣行,随后一幕幕喜剧在侯处长为情人购买的新房以及售楼处上演着……虽然是关注“民工讨债”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但陈佩斯丝毫没有放弃他的喜剧天分,把误会套误会、戏中藏戏的段子安排得笑料百出。每一个笑料都衔接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空间都藏着一个笑料,无论是阳台、床下、浴室、沙发上、窗帘后,都能给观众一个意外惊喜,因此有媒体将《阳台》比作舞台版的《虎口脱险》,评价该剧洋溢着一种“智慧的幽默”。
演员们的表演更是相当具有突破性,他们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说着各自的事,互不干涉又同时影响着进程的发展,舞台上误会不断、笑声迭起,用特邀指导陈佩斯的话说,这样的表演方式“前无古人”。而“头可断,血可流,这裤儿绝对不能脱……”这样的具备标准陈氏朴实幽默风格的经典台词也比让在上海的六月引发流行语的新风潮。
静安区将以延安西路、华山路、安福路与乌鲁木齐路为界限,整合这一地域内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个迎接世博的文化地标――与美国百老汇、英国西区剧场一样功能的,属于上海的戏剧大道。而上戏剧院也于今年3月以全新形象亮相上海,“上戏剧院开幕演出季”也应运而生。无论是原创功夫剧《少林武魂》,还是梅葆玖先生领衔演出的《大唐贵妃》,抑或是日前宣布将票房所得捐献给灾区人民的《舞台精品专场》,戏曲、音乐等舞台演出精彩纷呈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各个剧场里上演,而六月演出的四个话剧则是最为集中的在上戏校园内呈现话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在六月的改造工作圆满完成,整个戏剧大道的建设也将初见雏型。中福会剧院马兰花剧场即将上演的原创作品――浪漫舞台剧《“小丈夫”日记》与上戏剧场推出的“六月演出季”的四部话剧经典在六月遥相呼应。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上戏校园,亲临剧场,感受戏剧大道的人文氛围,制作方决定执行“高水平演出,低票价出售”的亲民政策,大幅降低票价,制定了最低票价为50元或40元的低端票价。
相信在2008年的这个夏天,有“剧”的日子里,上海将更加好看。(原载 《上海热线》 2008-05-27 16:54:47 本网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