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奥运会上,处处都有艺术院校师生们忙碌的身影。尤其是开幕式上,充满东方韵味、艳惊四座的中国画卷中,来自各个艺术院校的师生们更是构筑了一组令人难忘的影像。本期《科教・城市周刊》为您讲述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奥运设计深入人心
当你手握奥运门票进入比赛现场时,当运动员身挂奥运奖牌时,当你徜徉在大街上看见奥运官方海报时,当你换乘地铁奥运支线尽情感受奥运时,你可能想不到,这些与奥运密切相关的符号――门票、奖牌、官方海报、地铁奥运主题设计,都来自于一个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
胡小妹是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的一员。2005年,刚从中央美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的胡小妹,在导师推荐下,进入了设在学院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开始着手奥运形象基础元素的开发。
之后的祥云核心图案从初创到后期处理,胡小妹几乎每个环节都参与其中,在导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2006年,祥云图案设计结束后,她从艺术中心借调到奥组委,任形象景观副经理,开始着手众多奥运产品的延展设计等工作。
2007年,胡小妹参与完成了包括赛时制服设计、火炬接力服装设计、体育器材景观设计、奥运大厦景观设计、门票设计协调、官方海报设计协调等25大项的内容。
上戏军团:设计视觉盛宴
奥运会开闭幕式晚会除了节目创作和排练以外,主要涉及舞美、灯光、服装、特效(焰火)和人物造型五个方面。在整个核心主创阵容中,除了服装总设计师来自日本之外,其余四名总设计师均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或校友。在各个团队的核心成员中,也有80%以上属于“上戏军团”。
实力强劲的“上戏军团”,不仅囊括了特效焰火总设计师蔡国强、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人物造型总设计师徐家华、舞美设计师韩立勋,而且还拥有灯光设计主任肖丽河、王瑞国,化妆造型师毛戈平,服装创意策划李锐丁,电脑艺术设计和场内焰火主管戴玮等。
军团中,人物造型总设计师徐家华长期从事戏剧、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她的化妆造型团队一共培训了700多名化妆师,从3月份建立团队以来,一直在按照节目编号进行培训,中间还要进行考核,有问题要修改,然后再考核。工作方法是按照节目时间流水作业,有人打底、有人画腮红、还有人画眼影等等,通过演员流动来进行。此外,鸟巢的自然环境并不符合化妆条件,需要化妆师站着化妆,没有镜子、没有照明灯,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开幕式前暖场:90后少女的光荣绽放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北京南郊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住进了一群外地来的花季少女,她们清晨即起,在旅馆的院子里跑步、压腿,练一些舞蹈动作;早饭后,会有一辆大巴车将她们接走;深夜,这辆大巴车再将她们送回来……
市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住在他们隔壁旅馆里的这些女孩,将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暖场的文艺演出。
这些来自呼和浩特艺术学校的草原女孩们最擅长的是民族舞蹈,但这次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的却是中国古典舞蹈,伴奏的音乐也不是她们熟悉的马头琴,而是中国古筝。“虽然这不是我们的特长,但大家底子好,也就学得特别快。”
面对镜头,15岁的小王还是有点不太自然。虽然年龄不大,她在舞蹈学校却是一个“元老”了。“我们有这个机会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已经很难得了,我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加紧苦练,多累都值得。”小王说。
奥运礼仪引导:8秒特写 定格荣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奥运礼仪引导员将手举写有国家或地区代表团名字的牌子,引领运动员入场,全球直播中,每名引导员获得8秒左右的“特写时间”,她们的青春靓丽展现在世界各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导员分为三种,其一是举各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团入场牌的,其二是引导VIP贵宾进场的,还有就是互动礼仪。北京舞蹈学院周梦婷是引导VIP贵宾的引导员。让她最难忘的事是第一次见到罗格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对人非常客气,一句你好,一句谢谢,几乎让我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周梦婷介绍,我们从6月1日就开始集中,直到现在都是全封闭管理,每天早上6点开始训练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训练内容包括微笑、军姿、安全保密、急救、礼仪、英语等很多项目,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但是长时间的训练还是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不过这里的每一个人只要心里想起我们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就又都鼓起了劲儿”。
当开幕式中周梦婷等人引导各国贵宾入场时,她们的一颦一笑都成为了国家的名片。
闭幕式的60把二胡:又一个8分钟?
60个漂亮女孩,60把二胡。这样的描述难免让人联想起2004年8月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那段经典的“北京8分钟”。
一个多月前,这些来自江苏的年轻女性二胡演奏员为参加奥运会闭幕式演出飞抵北京。成员中除了江苏省专业院团的演员,就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艺附中等院校的在校学生。
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早在今年4月便派出执行导演对演员进行选拔,直到6月,奥组委认可的名单最终确定。6月20日起,入选的60个姑娘便在南京开始了高密度的封闭训练。每天7小时,中间只休息1个小时。由于基本上没接受过舞台表演或形体训练,一开始,大部分非专业选手对一边拉琴一边跳舞非常不习惯。不要说和同伴动作保持一致,连保证自己身体协调都成问题。“训练非常苦,我们团队中,最小的女孩才13岁,被老师一训就会哭鼻子。但所有人都坚持下来了。”南京姑娘方琛说。7月10日,她们奔赴北京进行了进一步的训练,并在模拟鸟巢的场馆内进行封闭训练和排练。
我们期待她们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大放异彩。(原载《中国文化报》2008-08-19 “科教・城市周刊”栏目 本网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