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上海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石库门、叫传呼电话的老阿姨、老虎灶、四喇叭收音机、电影院门口检票的老师傅,这类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人和物,仿佛一夜之间都回来了。这就是今年上海双年展系列项目之一的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所刻意营造的感受。效果太逼真了!
重现石库门生活
石库门“福康里”门口的老式传呼电话响了,接电话的是一个头发戴着发卷的老阿姨,随后就听到她的大嗓门在弄堂里回响:“王家妈,电话!”这个时候,邮递员小伙子骑着他那辆绿色的自行车来了,给胭脂店的老师傅送来了一封信,在胭脂店的货架上摆放着上海牌肥皂和飞马牌香烟。
这是设在上戏院内的展览剧《岁月・1978》的一个场景。记者昨天身临其间,不再怀疑自己处在1978年的上海。顺着胭脂店右拐,就进入了石库门的腹地。前厅里,居民们正在学跳1978年开始风行的交际舞。而右厢房里,一对男女刚刚结婚,他们坐在木板床的边沿,面带羞赧之色,床的前面有一个布帘,晚上布帘一拉,公公婆婆就睡在帘子之外。
右厢房住的是郑家夫妇,郑家妈刚端了好吃的东西进来,郑家叔叔喜形于色,那食物是用煤球炉子刚刚煮好的。而就在石库门之外不远,大众电影院正在放电影,用的是那种16毫米的放映机,放的是《于无声处》。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记者真的以为回到了1978年,因为一切都显得非常真实。而这确实是今年双年展的一个作品,它要让所有的观众觉得,所有都仿佛发生在昨天。
打手机者拒绝入内
为了这个展览剧,上海戏剧学院从今年1月起就开始准备了,演员是静安区文化馆群众话剧团的成员,这些演员都经历过1978年那个年代,所以演起来颇为得心应手。难的是找到当年的生活用品。该剧导演卓鉴清昨天告诉本报记者,很多道具都是在拆迁工地讨来的,比如说那一扇扇红色的斑驳的木头门、竹子编成瓶套的热水瓶、老式的台钟、五斗橱,还有可以放很多饭碗的碗柜。
上戏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1978年这个年份,就是因为从那年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如此令人产生恍如隔世错觉的作品里,反映“快城快客”的双年展主题,是再合适不过了。
《岁月・1978》将于9月9日双年开幕之日起对观众开放。不过穿着暴露或者时髦的观众可必须注意了,因为剧场门口将有两位穿白色老式警服的警察以及一位纠察队员把关,拒绝上述观众入内――1978年有穿得这么暴露的人吗?同时打手机的观众也在被拒之列,因为站在传呼电话前打手机,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