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世博文化关键词――国际、创新、责任 余秋雨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七届文化讲坛演讲

《解放日报》 2008-10-16 头版 作者:曹静

发布时间:2008-10-17作者:访问量:17

  2010年世博会将如何阐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成为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在昨天举行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七届文化讲坛上,著名文化学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顾问余秋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世博会承担着思考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创意的重要责任,因此,“国际”、“创新”、“责任”应成为上海世博文化的关键词。尤其是“创新”,应该成为上海的文化特征。400多名观众现场聆听了这场题为“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的精彩演讲。
  对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余秋雨从自己的两次世博会之旅谈起。他认为,世博会是以创意产业为龙头的面向未来的展示,甚至可以是现代理念对历史的嘲弄。因此,我们不能站在遥远的昨天安慰今天,陷入文化就是“历史、历史、历史”、“过去、过去、过去”的思维误区。
  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余秋雨表示,丝毫不担忧它能否成功举办:“我一点也不担心它的总体布局、国际规模、资金来源、经费管理、景观设计,更不担心它的接待能力、协调水平、服务系统,对于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志愿者的表现,更有非常乐观的预期。”因此,他对世博会的期望是“让成功更成功,让精彩更精彩”。
  如何达到这个高要求,余秋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我们必须警惕在巨大的财经支持、国际支持、技术支持下的人文疲软和人文失落。而事实告诉我们,造成这种人文失落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害怕失落。
  因此,余秋雨建议,世博会筹办者不能陷入“概念陷阱”,而应返回起点性的简明;要重视艺术家的个体智慧,返回创造性的自由。
  对于众人瞩目的“中国元素”,余秋雨认为,不必过多苦恼:“由中国主办的世博会,又处于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的时代,中国元素只会太多,不会太少。”
  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余秋雨梳理世博会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意于世界工业创新产品的呈现和推广;第二阶段偏重于世界共同信念的整合,如在民族战争、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呼唤国际观念、反战观念、和平观念;第三阶段,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开始,世博会转向了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余秋雨提出,国际、创新、责任应成为上海世博文化的三个关键词。“如果说,奥运会是从体能上呈现了世界性,那么世博会则从智能上呈现了世界性。因此,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思维应该是世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另起炉灶。”针对“创新”,他举出巴黎世博会的例子:“它就敢于以一个钢铁的埃菲尔铁塔与历史对峙,向历史逗乐”。余秋雨指出,世博文化只在乎创新,而不在乎历史,只有立足创新,生发创意,才能进入世博文化的主航道上来,而这也有利于更新我们的文化思维模式。因此,在2010年,中国作为东道主,要向全世界呈现的,应该是面向未来,担负起思考人类未来的责任。
  本市各区县委宣传部长,世博局团干部,企业家代表,高校师生代表,以及解放网和手机报读者代表等,出席了本届文化讲坛。演讲结束后,解放日报及集团系列报刊的记者、编辑与余秋雨就“如何理解‘大家的世博’这一概念”、“上海世博会是否需要留下文化符号”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解放网、新浪网、东方网对本次文化讲坛进行了视频直播。
  文化讲坛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协办,此前已成功举办16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编辑/子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