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高圆圆在剧中分别饰演哈姆雷特、奥菲利娅 戴焱淼摄
龙俊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名作,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沪看过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出的《哈姆雷特》,非常平民化,也非常忠实于原著。
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导演同样也会导出1000个《哈姆雷特》。昨晚的《哈姆雷特》,有着显著的世纪末艺术特征。19世纪末和20世纪末,各个门类的艺术家纷纷揭竿而起,意欲扬下一个世纪本艺术领域的旗帜,这是一种普遍的“世纪末心态”。时至今日,“世纪末心态”还未消失,这种“世纪末的艺术”也还在延宕。“世纪末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以前艺术作回顾、总结甚或反叛、肢解。一些艺术家认为,“经典”的规则太多,束缚太大。于是,他们打破经典的框架,挣脱传统的束缚,对戏剧规律进行颠覆甚至破坏性的改造,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派。
戏剧界在此期间漫延的“后现代”理论有一种冲动,就是对传统经典艺术进行重新注释。昨晚的《哈姆雷特》也属后现代主义,却是以“小孩过家家”的方式演绎的。既然是小孩子过家家,就会假模假式。有时难免分寸失当,有时难免逻辑混乱,有时难免风格不统一。也许,这也是一种戏剧,戏剧本身就是一个百花园,可以有严肃的戏剧、玩闹的戏剧、调侃的戏剧、讽刺的戏剧。但我认为,对大师的尊重、对崇高的膜拜,应是戏剧创作潜意识里永远的理想。
>>>>新闻背景:林兆华解构莎剧《哈姆雷特》
本报讯 (记者张裕)没有皇宫、没有佩剑、没有鬼魂出场,连服装也是现代的,舞台上有一把老式的剃头椅、一块黑色斑驳、任由演员出入的天幕布,还有吊杆上起起落落的几个吊扇。被重新解构的《哈姆雷特》,深深打上了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的个性艺术烙印,他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解构了莎士比亚戏剧。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人们看到了不同以往任何版本的《哈姆雷特》。
舞台很写意,整体灰暗,布满黑斑点的背景、质感起伏粗糙的地面、还有灯光照射吊扇投射地面的图案,营造出一种“牢笼感”。导演林兆华的观点是:“所谓永远的莎士比亚,并不是莎士比亚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了莎士比亚什么。”他认为对莎士比亚“必须重新注释”。于是,濮存昕扮演的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决斗时,林兆华干脆去掉了击剑,而把吊杆上的吊扇下放到演员齐膝高,让他们在追逐中拍打、旋转吊扇,来完成“写意型”的击剑过程。对这样的“哈姆雷特”,有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