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刊载孙祖平文章:主持,不能成为一门专业

《文汇报》 2008-10-14 11版笔会 作者:孙祖平

发布时间:2008-10-31作者:访问量:10

  作为一个工种、一种职业,电视节目主持人起源于美国。然而,在主持人的故乡美国,根本没有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而且世界上所有传媒大国都没有这个专业。当我了解了这个事实后,真有些瞠目结舌。
  在我国,现在已有将近两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主持人教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校学生有数万之众;有关主持人的理论专著和教材超过一百种,平均每年出版十部以上;有关主持人的理论文章不计其数,文字量多达几千万字。
  而在美国,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上述这几项的数字,均为○。
  为什么除了我国,包括首先发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没有专门培养主持人的专业教育,都没有关于节目主持的理论研究呢?
  在我国电视节目整体水准较为低下的当下,能培养出上岗主持人的院校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每年仍有新的主持专业开张招生,且规模相当巨大,如西北某高校一届就招收主持专业学生200名,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与此相应的是,许多院校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近乎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主持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
  播音是一门专业,播音者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播信息――解决的是有声语言如何表达的问题;而节目主持不仅要播音,还要创造被有声语言传播的内涵――解决运用有声语言说什么的问题。就电视节目自身的规定性来说,内涵或内容是节目构成的核心因素,离开了节目的本质属性,所谓“主持”只是一个动词――一个指代状态的抽象词汇。
  从表面上看,“节目主持”似有两个概念组成:节目和主持。其实不然,“节目主持”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一体化概念,“节目主持”≠节目+主持,而是一个节目和主持浑然融合的一体单元,如新闻主持、文艺主持、教育主持和服务主持等,都是节目的内涵和节目的呈现方式融汇一体的单位概念,“主持”不可能从节目主持中剥离出来,分割为新闻+主持、文艺+主持、教育+主持和服务+主持,新闻主持、文艺主持、教育主持和服务主持都是节目主持,却又是完全不同的节目主持,根本不存在一种能离开节目特定内容和形式而独立存在的一统“主持”。而我们现行的主持人专业教育却把“节目主持”看作是一种“节目+主持”的二元组合,认为有一种“主持”能力的独立存在,只要学习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主持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主持”这个二元概念中,“节目”可由任何形态、类型的内容和形式填塞,“主持”则永远一成不变。殊不知割裂了与节目的血肉联系,“主持”必定沦落为子虚乌有的存在。凡以“主持”定义的诸如“主持意识”、“主持思维”、“主持状态”、“主持功力”、“主持口才”、“主持语言”等特定概念,其实都是经不住深究的空幻之词。现行的主持教育正是建筑在这一实际并不存在的虚有基础之上。
  打个比方,正如医生的概念是各种科目医生的抽象,医学专业是涵盖各种专门科目医生培养的上位概念;教师的概念是各种学科教师的抽象,师范专业是涵盖各种专门学科师资培养的上位概念;运动员的概念是各种项目运动员的抽象,运动专业是涵盖各种专门项目运动员培养的上位概念;那么,主持人的概念也是各种形态节目主持人的抽象,主持专业也应是一种能涵盖各种专门形态节目主持人的上位概念,可是在现行的主持教育体制中,下位的专门学业门类一片空白。正如我们不能在医生的概念层面设置一个不分科目、专门培养医生的学业门类,不能在教师的概念层面设置一个不分学科、专门培养教师的学业门类,不能在运动员的概念层面设置一个不分项目、专门培养运动员的学业门类,同样,我们也不能在主持人的概念层面设置一个不分类别、专门培养主持人的“主持”专业。
  主持人的主持活动受制于节目的存在,有多少种节目就有多少种主持人。现已形成四大种类体系的电视节目:新闻节目、文艺节目、教育节目和服务节目,这四大类型节目担负着完全不同的传播任务。所谓电视节目主持人,其实是一群以电视为媒介和手段、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士:演艺人员、新闻记者和各种专门领域的工作者。节目主持人不是一种纯粹统一的职业,我们根本不可能用同一种“主持”专业的教学来完成这四大类完全不同的节目主持人的培养。
  就总体而言,电视节目主持的外延包罗万象,主持人所面对的世界远比医生、教师、运动员面对的世界更为广阔、丰富、复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专门培养医生的医科大学,设置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设置一个专门培养运动员的体育大学,还可以设置诸如政法大学、财经大学、建筑大学、艺术大学等专门学校,却无法设置一个专门培养主持人的主持大学。
  就个体而言,电视节目主持的内涵具体驳杂,新闻节目、文艺节目、教育节目、服务节目等,每一类节目都是一个特征鲜明、范围广泛的节目系统,这就要求主持某一类节目的主持人具备既专又杂的学养素质,而这种庞杂繁博的专业需求远非大学期间通过某一门类学识的学习即可获得。主持人应是一档节目中具备了与节目内涵相关学养的最高专业水平者中的一员,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工作者,造就这样的人才需有前期的职业化打造和锤炼。也就是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来自电视之外的职业背景:从优秀的新闻记者中挑选思考力强、口才出众者出任新闻节目主持人,挑选聪慧机敏、善于造势的演艺人员出任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也应由这样的途径选拔,而不是把学习某种专业的学生直接输送至电视机构担纲一线主持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无须由所谓主持专业培养,那更是一种自然态的二级选拔机制。
  我国现行的主持专业,在“主持”的名分下所实施的其实是有关播音、戏剧台词、口才、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课程教育,是一种以说好普通话和用普通话说好话为主的口语应用训练。在国外,这些都属于演讲、口才、访谈类的课程。节目主持离不开口语应用能力,但口语应用不等同于节目主持,决定主持人生存本质的是与节目形态相匹配的学养素质和文化才情,而非只是技能操练。更为荒谬的是,因为这一专业大面积地仓促上马,诸多一目了然的常识性错认和误识,被煞有介事地夸饰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应用技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诸如此类的教学乱象如放在其他学科领域,绝对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主持不成其为一门学科专业,我们这二百所院校的主持专业怎么办?作为权宜之计,可对其进行“戴帽加冕”的改造――给主持人以一个身份的确认,让学习“主持”的学生再习得一门除口语传播以外的专业主课,予以分门别类的培养:新闻主持人、文艺主持人、体育主持人、财经主持人……与其说新闻主持、文艺主持、体育主持、财经主持等是“主持”麾下的一个专业,还不如说是新闻、文艺、体育、财经诸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目前能培养出一些主持人的屈指可数的学校,其实也是因为拥有较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传统,且有着潜在的专业培养方向。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以多种文化学科群支撑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作定位,培养的是播报型主持人;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专业的“表演”课程成为事实上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的是综艺娱乐类主持人。所以,把新闻、文艺、体育、财经等作为主专业,和口语传播放在一起施教,兴许才是当下培养主持人的可行之路。
  主持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那么多院校的还在日趋膨胀的主持专业,再也不能这样办下去了。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电视艺术系主任,并为首届主持班班主任之一)

    (编辑/子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