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光彩照耀上海话剧舞台界的艺术家娄际成、李家耀、郑毓芝、杜冶秋、刘玉等,日前出现在SMG艺术人文频道推出的《我们的好时光―――青话人物志》看片会上。作为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核心成员,重温那段“好时光”,让他们感慨万分。据悉,艺术人文频道于11月3日至25日的每周一、二的20时,在《名家时间》播出《我们的好时光―――青话人物志》系列节目。
上世纪60年代初,一批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组建了实验剧团,不久更名为上海青年话剧团。当时“青话”的《吝啬鬼》、《无事生非》等剧至今为人称颂。上世纪80年代,“青话”迎来第二次辉煌,《再见吧,巴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费加罗的婚礼》等为上海增添了清新的文艺气息。
看片会上,老团长姜际成直言,“青话”不仅是一个剧团,“它更代表着一种‘团队精神’,话剧是团队的艺术,我们那时没有主配角之分,我们都能演主角,也都能演小角色。”李家耀也表示,当年没有“跑龙套”这个词,“即便是小角色,也是我们用心去塑造的,而不是‘有口无心’地混过去。”郑毓芝感慨说,那时的“青话”成员们没有所谓的“名利思想”,“大家一心为了戏好,只要有角色,我们就会好好钻研,不管它是大是小。”
老话剧人直言,现在的一些演员太“追名逐利”,“所谓的大师多如牛毛。个个都想演主角,想出名,而忽略了钻研剧本和角色。当年的话剧演员们,虽然没有出演过红火的影视剧,但是即便是对于舞台上的一个小配角,依旧会认真创作,这种不被虚名所诱惑的精神,值得现在的年轻演员们学习。”姜际成还表示,“我呼吁在戏剧界设立一个‘小角色奖’,鼓励那些把小角色当成主角来认真钻研的演员们。”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