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是剧作家罗怀臻倾尽毕生的精力和才情所苦苦追索的。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他创作出多部在当代剧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戏剧作品,在广泛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他又凭借自己对人生、对人性、对生命本身敏锐的洞察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艺术理念。也正是这种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双向并重、互相依持的艺术姿态,成就了罗怀臻在当代戏剧界的独特价值和史学意义。新近出版的六卷本《罗怀臻戏剧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便是这一价值和意义的最好体现。
在罗怀臻所有的作品中,回荡着一个最基本的艺术主题,那就是求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罗怀臻深深地意识到,艺术需要诚意,需要作家不仅拥有完整的思想情感,更要求作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审视,并且在审视后作充分、彻底、无保留的袒露。罗怀臻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他绝缘了同代人身上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的缺憾,以他特有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表达着对真情的渴慕、对真相的追问、对真理的探寻。在《金龙与蜉蝣》中,金龙跪倒在列祖牌位前进行的痛苦的灵魂叩问是他在“人”的意识被唤醒后,对爱情、亲情等人世间最普通的至爱真情的呼唤;《蛇恋》中的白蛇为了挽救爱人的生命,她甘愿跪爬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级石阶,狂风肆虐,暴雨倾盆,何等的意志和情怀!《西施归越》中的西施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甘愿忍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蹂躏,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和不屈的灵魂捍卫了生命的高贵和人格的尊严;尤其是《一片桃花红》中,那位潇洒而又风流的齐王再次面对钟妩妍的“桃花红”时,终于摆脱了老丞相的哄骗,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要孤王把你的胎记看成桃花,把缺憾看作美丽,孤王一时半刻还做不到……”这种发自内心的坦诚表白,撼动了多少颗被世俗的冷漠和谎言所填塞的当代人的心!
在说假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氛围中,这种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对挚爱真情的渴慕,对世间真理的追寻,不仅需要剧作家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剧作家有足够的胆识与魄力。正如俄狄浦斯所洞晓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或城邦的命运一样,罗怀臻作品中人物的遭际同样预示了求真这一人类精神大势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一代代真诚的艺术家,如果说他们是成功者的话,决非指世俗意义上的荣耀,而是他们面对生存、生命被遮蔽时,所激发的深刻的盘诘之情,是他们对生存和生命保持了更焦灼、更尖锐的开掘和追问。任何有效的写作,都是一种与恒久的集体谎言的较力,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恰好就是在这种较力中散发出永久的光辉。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罗怀臻戏剧作品的精神内核。
罗怀臻的戏剧创作涉足多个剧种,对每一个剧种,他都会按照其艺术规律和地域特色,挖掘出富有浓郁现代意识、契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美学神韵,从而使这一剧种在继承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淮剧《金龙与蜉蝣》就是罗怀臻这一艺术追求的典型例证。苏北文化属古楚文明,具有离奇、浪漫、唯美的精神品格,而依托于这一文明的淮剧长期以来逐渐偏移了这一特色而变得不伦不类,其艺术生命力也随之减退。《金龙与蜉蝣》在挖掘、回归这些传统本质特征的同时,又展示了人在本能、欲望、情理、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困惑和绝望以及在绝望中的痛苦挣扎。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历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作品,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使沉寂了多年的淮剧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由此,罗怀臻提出了“都市新淮剧”的理论主张,并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把这种创作理念运用到昆曲、甬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的实践中,先后创作了《西楚霸王》、《班昭》、《典妻》、《孔雀东南飞》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
罗怀臻的戏剧作品从选材上看,大都为历史题材,但不管是新编历史剧还是名著改编以及后期所尝试的青春剧创作,他都能遵循“传统戏剧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胆识将传统故事的结构打碎,对历史人物传统的价值定位进行颠覆,为历史人物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更能从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视角切入,对人生、人性、爱情和生命等这些噬心的哲学母题进行全新的阐释,从而使剧作不仅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传统,也具有了更广泛、更深刻意义上的现代性内涵。在新编历史剧《班昭》中,作者通过对历史名人班昭一生命运的遭际、情感的磨难以及倾尽毕生精力撰写史书的执着和坚韧,来彰显中国知识分子面临诱惑、面临危难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回击了当下躲避崇高与消解价值的世俗喧哗。在以《蛇恋》为代表的名剧改编中,罗怀臻更是有一种自觉的“重述”意识,他要在对名著的重述中融进自己独特的思考,从而升华出名著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他清醒地意识到以前包括田汉的《白蛇传》在内的所有白蛇戏在人物形象和爱情观上的局限性,明晰地看到自己所能再度开发的艺术空间,他以白蛇作为一位异类的视角切入,来审视人类虚假、自私、丑恶、欺骗的本性,表现白蛇为爱情所伤的深刻反思,从而演绎出一个新的时代主题,那就是“情网恢恢、在劫难逃”。 而通过多部青春剧的创作尝试,诸如《一片桃花红》、《梅龙镇》、《蛇恋》等,罗怀臻对青春剧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展示。
罗怀臻的独特价值还在于,他在广泛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总结出了深富学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戏剧理论。除了前面提到的对于地方剧种的认识,对新编历史剧、名著改编、青春剧等的认识,他还对何为悲剧和苦戏、如何创造自己的代表作、如何把握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区别家乡意识和原乡情结、如何恰当地处理编剧与二度创作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剧场和现实题材的作品等,这些相互纠葛又彼此相关的重要的理论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他认为悲剧和苦戏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悲剧是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的,而苦戏则相反,当代中国戏剧所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悲剧精神。
罗怀臻在传统戏曲的现代性转型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纵观他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创作之路,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聪明的智慧、坚韧的耐力和善良的情怀投身于他所挚爱的中国戏曲的发展中。他说他是中国戏曲的儿子,他爱中国戏曲。爱,是的。他不仅爱他作品中的人物,爱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情感,他更爱这个时代,爱他身边的世界,爱他所有的朋友,爱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观众和读者。爱,可以概括他全部为人、为文的品格。
(本网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