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陆军农村题材剧作30年成果展在松江揭幕。展览取名为“田野上的歌:上海农民30年心灵档案”。从1979年首部大戏《追求》面世至今,陆军30年来一直坚持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迄今被搬上舞台的大戏就有28部之多,还有20多部直接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短剧。他也因此被誉为“用戏剧形式记录农民心灵档案的第一人”。
30年来,陆军的创作视野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脚下坚实的土地和钟情的田园。在郊区连演100多场的《追求》写一个乡村女孩被一心迷恋出国的男人抛弃后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种花专家。描写农村责任制的力作《定心丸》,不但获首届上海戏剧节最高奖,还被各剧种争相移植。描摹新时期农民精神风貌的获奖田园三部曲《瓜园曲》《竹园曲》《桃园曲》,以及《夏天的记忆》的深邃,《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的忧虑,《母亲》的痛楚,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农村、农业、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快乐而又艰难的心理挣扎过程。
30年来,从陆军笔下“走”出了一个个带有鲜明时代胎记、又具有鲜活个性色彩的农民艺术形象。如《第七棵是玉兰花》中的李玉兰;《乡村模特》中的周新莲;《相约明天》中的曹天马;《夏天的记忆》中的秋子等,他们的喜怒哀乐浸润着岁月的风尘,他们的一笑一颦也生动反映了农民30年来的心路历程。
30年来,陆军这位松江籍剧作家默默耕耘。他笔下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农民新形象,不仅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也为戏剧专家所推崇,先后获得了金狮奖、文华奖、曹禺奖、田汉奖等国家级、省市级奖项50余次。如《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对发展中农村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受深度污染的状态作冷峻之透视,《母亲》则直指农村暴富家庭中习见的“问题独生子女”,两部戏双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学者说,多少年后,如果有人要追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民的心路历程,陆军的农村题材剧作无疑是一份真切而又生动的历史档案。
(本网编辑/雨田)
龚学平、陈东等领导为开幕式剪彩
上戏校党委书记楼巍致辞
开幕式现场
龚学平同志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