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南京!南京》在我国大陆各地的隆重上映,媒体舆论也是热闹非凡。在这样的热闹中,笔者另辟蹊径,从陆川的博客登陆,不仅找到了导演执导影片的心路历程,而且还意外发现了许多“80后”、“90后”网友博文在与陆川对话时所射出的激情点评和深邃思辨……
《南京!》上博客青年思责任――这是我透过网友博文、透过电影创作、透过当代人(主要是80后、90后)价值取向所感悟的一点心得。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留言也可以发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责任就是记住――少年强则国强。
有一位网友在陆川博客上这样留言:“陆川,对不起,我承受不了那样的悲伤,我呆着泪水起身离开了影院。但我还是要感谢你让我记住来这段历史。南京!南京!用江一燕的话就是:历史选择了这群年青人,不是要我们点燃仇恨,而是要我们记住――责任!”电影让青年人记住了责任,也让他们感受到经受了苦难后的民族、经受了战后的今天,风和日丽的不易――“感谢你,陆川!走出影院后,觉得阳光真好!”一位网友写道。
责任不是一般的口号,责任更不是虚幻的托词:“从电影院出来,我觉得身边世界和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难得,我们出生在丰衣足食的年代,但是历史是真实的,是存在的。为什么以前人类的进步就离不开战争?可怜的孩童,那个时代无辜绝望的女性,军人,友好的德籍人。少年强则国强,民强则国强。”这位网友的立论从屈辱想到奋争、从成年想到少年、从国家想到民众,它让陆川在拍电影时还来不及整理和提升的理念给很好地整理和提升了。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同志看来,网络似乎只是消极的、发泄的、无责任的“自由市场”;但在陆川的博客里、在许多网友的博文中我们却惊奇地看不到这一点。这足以让我们深思――如此积极的进取态势自发地出现在远离分数、没有约束、不要冠冕堂皇理由的博客圈里,不是责任又是什么?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一个曾经鼓舞无数青年热血奋战的命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先生曾经写过《青春》一文,文章在表达了对当时国衰民穷的强烈不满时,也充满真情地呼吁道:“白首中华者,青春中华本以胚孕之实也……白首中华者,渐即废落之中华也。青春中华者,方复开敷之中华也。有渐即废落之中华,所以有方复开敷之中华。”既然再生和新生的中华有希望,那么作为青年人的进取人生态势就很重要。李大钊强调:吾族青年应该信誓旦旦、昭示天下:我们的使命,“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华之再生。”所以,作为一个“50后”的大学教师,我庆幸我们的严肃传统不仅在“50后”、“60后”和“70后”得以发扬,而且在“80后”、“90后”等一代代新青年中,在他们看似娱乐、休闲的电影大片观赏后也能得到的再次认真确认和积极弘扬。!
感谢陆川、感谢那些用自己擅长艺术载体为民族发展和崛起付出辛勤努力的人们!张艺谋拍过《红高粱》,让我们有过“树要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的豪迈;冯小刚拍过《集结号》,让我们在过年欢天喜地时不忘曾经有过的悲壮;陈凯歌拍过《梅兰芳》,让我们无数青年人知道民族瑰宝中曾经有过的辉煌;现在,陆川的摄影机也承担了同样的使命,它是那样润物细无声,它是那样抒情气冲天!
责任就是评介――实事求是、力争完美。
新一代青年的审美眼光不仅敏锐而且锋利。首先,他们肯定影片的成功就在于人物的刻画真实和表演感人。除了角川之外,影片中由范伟饰演的“唐先生”也塑造得相当丰满。有网友说:“唐先生这个虚构的人物,能够有血有肉地站到观众面前,除了范伟的倾情演绎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编剧兼导演陆川大胆刻画出了这个人物。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我们以往没有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过此类人物。懦弱,幻想,出卖,醒悟,自谴,从容,集于一身。做过汉奸,他的死却又如此令观众唏嘘。可以说,唐先生这个人物的塑造具有开创性。”这位网友的评论很到位。确实,影片不仅把唐先生塑造得好,甚至在他和太太告别的一场戏也拍得好――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句沉着的“我要去找小妹”,让他义无返顾,重返魔掌。其实,观众心里都明白,在女儿已经摔死、小妹已经被奸、自己又曾经出卖过良心的唐先生内心,何尝不是通过九死一生的概率来寻回有过小妹时的欢欣和愉悦――尽管这种寻找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个未知数,然而,在唐先生看来,承认不承认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找”过小妹、并为这种欢欣和愉悦努力过的!
其次,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我认为音乐渲染太少了。能冲心灵的音乐不够。为什么日本人的舞蹈这么震撼,是强有力的音乐和舞蹈节奏。”这个观点,我也有同感。中国人死了那么多,而且很多是为了保护他人、维护尊严而死的,是值得艺术家在电影中大书特书的,这个场面也是今天为了30万死难同胞的艰难回忆而必须出现的一个精神殿仪,否则,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历史纪实就很难统一,结果却没有出现(当然,影片中那一双双为了同胞而献出身体“借”给日本人的100位妇女之手的画面处理也是动人的);反过来,日本军人作为占领者、侵略者、强盗和刽子手却在画面上出现了令人震撼的祭奠仪式――这个仪式,说的严重些,和当下某些军国主义阴魂不散者常常到靖国神社的参拜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嫌吗?
还有网友说:“我昨天刚刚看过电影,感觉的很震撼,但总觉得电影在情节上似乎很不连贯,有些内容显得很突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删减过的原因,早先在报纸上看到,导演您觉得不应该加感情戏,但似乎这种感情元素充斥着电影,但最后却没了个交代,再看预告片时,有很多场景在最终的电影版本中并没有出现。总体觉得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电影意义。”是的,唐先生刚回去,就被枪毙,鬼子连起码的“用人之道”也不顾及了?南京城那么大,可是戏的主要场景就是那大概方圆不超过1000平方破旧的、没有一丁点南京味的建筑群里,这个艺术的“假定性”是否太脱离南京石头城的本来历史面目?还有,影片中孙中山雕像被日本兵拉倒、拖走,没有什么震撼力,只能让人想起这是美国兵在巴格达城拉倒萨达姆雕像情景的克隆,给人一种雷同或抄袭感,但孙中山不是萨达姆,两者不能同日而语;相反,影片有人要去中山陵则是可以考虑出现的――中国不会亡,在中山陵、在雨花台、在下关码头这些“规定情景”则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论的主体有许多都是在紧张高考复习中的学生!高考是他们的人生转机处,但他们关注民族的转机胜于关注自己;高考是他们的知识闪光点,但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和包括中国、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人民一起去冲击共同的闪光点;高考是他们的中学历史告别赛,但他们要告别的却不止是自己的中学史,更是在看一看、摸一摸民族的辛酸史后告别它、扬弃它、超越它!“责任”,在这里不是学校老师外在的束缚,“责任”就是自己肩负民族希望的人生奋起的内在动力!
责任还是思考――影片可以毁誉、历史必须直面。
网络语言就是犀利、尖锐甚至不无刻薄。这一点在网友给陆川的博文中也是一览无疑地体现了。一网友说道:“首先很感谢你在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没有把自己的才华全部贡献给利润和名气。其次,电影很好,没有让我失望;但如果历史要求陆建雄必须死的话,姜老师应该是被强奸致死的才对。我知道你妥协于演员不愿意演强奸戏;但目前的处理使得角川的救赎太突兀,不可信。尤其是对于一个处于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年轻人来说,不可能那样的‘人性光辉’。再次,你最近的访谈几乎每访必哭,有点傻。最后,希望你能坚持走下去――我怎么预感你在市场面前坚持不了多久呢?――无限地希望我是错的。”当然,也有网友表现出对影片的强烈不满:“陆川导演,说句老实话,您这部电影拍得真得很烂!请您以后随便糟蹋什么都行,就是别再随便糟蹋历史,尤其是中国人民的惨痛历史了!”
网络真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以上网文的转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这样的一部影片,有理解、有叫好、也有不理解、甚至反对和刻骨仇恨……我的观点是:影片可以毁誉、但历史必须直面――而且这种直面可以是我们传统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战的角度去直面(类似于文革以前拍摄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和文革以后拍摄的《烈火金刚》、《晚钟》),可以是以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抗战的角度去直面(类似于《血战台儿庄》、《昆仑》),也可以是高呼“中国万岁”的一群中国军人和中国百姓甚至是为外国人打工犯过汉奸罪的“唐先生”的角度、从日本侵略军中个别官兵的角度去直面。电影《梅兰芳》中那个日本军官可以说出“不管这场战争谁赢谁输,梅兰芳不会消灭”的话语,可以因为战争对艺术的践踏而自杀,可以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为什么陆川电影中的日本军人就不能思考战争本身的罪因、就不能说出“活着比死更难受”的哲理、就不能以自杀抗议军国主义不仅给中国等亚洲人民带来的苦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呢?
这正如一个快要高考没有时间看电影却始终关注这部电影的高中生所说:“历史怎么样才能停止对人的折磨?看了《看电影》的专版,和室友们讨论了一个中午。关于历史,关于战争,关于人性。日本兵本不是禽兽,可为什么在战争中连禽兽都不如?心在战栗的同时,我也在想,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问一问自己:假如我是日本兵,我会怎么样?当周围的同伴都在杀人,当世界全是鲜血没有光明的出口,我们会怎么样?”
“当世界全是鲜血没有光明的出口,我们会怎么样?”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一个高中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它的提出,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对战争、暴力的看法了;正像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中提出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残疾人所能回答的范围一样。“全是鲜血没有光明的出口”――希特勒和纳粹是怎么上台的?连海德格尔这样的存在主义大师都会糊里糊涂地觉得“当时的德国没有希望、好像只有纳粹还能够代表我们延续日尔曼民族的强悍”;“全是鲜血没有光明的出口”――原子弹怎样制造出来的?以正义的名义开动的机器却最后在打击军国主义势力时让几十万无辜百姓生灵涂炭!“全是鲜血没有光明的出口”――今天,在核战争阴影笼罩下的某些国家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在恐怖分子不断制造灾难事件下的某些地区之间的抗争和反复,这样的拷问不也还存在吗?
影片结尾处,看着一大一小两个男子汉远去的身影,特别当小豆子吹落蒲公英在路间快乐奔跑时,角川不无悲哀地说道:“活着比死更难受”――于是,枪声结束了痛苦的、活着还难过的角川。我深知,导演的这一枪死掉的是角川,企图唤醒的是人类放弃战争、侵略和霸权的良知;作为电影,我们可以接受导演的美好愿望;但作为现实,我们无奈地还要为这个良知的不断被泯灭、被唤醒而挣扎、奋斗……所以,正如一位网友对电影的英文名字感兴趣一样――City of the life death――“城市生死”或“生死城市”――其实,生死之间的城市难道只有1937年的南京吗?生死之间的城市只有1945年的柏林和广岛与长崎吗?生死之间的城市只有1991年被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1999年被北约轰炸的贝尔格莱德和2003年被美军掌控的巴格达吗……
一位网友在给陆川的博文中用诗句表达了他对电影的看法,允许我以它结束本文吧:
蝴蝶没有翅膀,依然能够飞越海洋,
只因梦想在希望。
战士没有命令,依然从容血洒沙
只因脊梁的倔强。
花朵没有根茎,依然缤纷心中绽放,
只因尊严在歌唱。
生命没有掌声,依然在逆光中独舞,
只为心灵的守望。――只为――不能忘――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