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里,议论着一个保洁工的名字,他叫沈仲,不久前因为车祸遇难,终年55岁。他的去世给学校带来极大的震动,因为他生前的工作就是给学校东半部校区扫地,这一扫就是30多年,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阳光灿烂或风雪交加,他矮小的身影一直陪伴着这所全国艺术名校的整洁和美丽。现在,他突然走了,同学们感到寂寞,老师们心里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校报编辑部也难得的一下子收到三位自发来信,怀念沈仲,其中两位是教授、副教授,一位是他多年的分管领导、处长。
在当今追求名利成为时尚的年代,在很多家长训斥孩子“读书不要长大去扫地”的威胁下,一个保洁工在上戏园内发生的一些故事真值得我们回忆、回味,值得我们这个社会思考……
他是1973年前后分配进上戏工作的。他从踏入上戏的第一天到他离开人间的最后一天前,他干的工作除了扫地还是扫地。无论上戏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无论上戏诞生了多少让社会刮目相看的艺术家或明星,他的工作性质从不改变,表面上看,似乎他是上戏发展的局外人,但实际却不然,他用一个工人的朴实与上戏同行,这就是,他记住了为上戏做过贡献的老艺术家、老领导去世的日子;他记住了上戏在改革开放年代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比如,恢复高考后1977级表演系李媛媛他们这个大班入学的日子,比如西藏班、内蒙班在毕业演出时进京汇报的日子,学校与舞蹈学校、戏曲学校合并的日子……记住这些日子,就是记住了自己扫地为这个学校所作的贡献,就是记住了自己生命的火花绽放的时刻那一种辉煌!沈仲师傅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是上戏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他的处长在来信里说到:“一个时刻在心中记住他人的人,他自己也一定会被人们永远记住,沈仲就是这样一个会被永远记住的人!”
表演系王苏老师的孩子碰碰在校园内长大,沈仲很是喜欢,就像他喜欢每位老师的小孩一样。有时在食堂吃饭,他还会用自己充满老茧的手摸摸孩子的头。沈仲去世了,孩子在海外留学知道后很是悲痛,一定要妈妈代为转达他的哀悼之情。王老师在来信中说:“有一次天下雨,他还在扫地,我就劝他不要太认真,等天气好了再扫,他很严肃地回答我说:“天气下雨你饭要吃吗?”短短的一句话,朴实的一句话,把一个保洁工对他工作性质的认识一览无遗地表白了。所以,在上戏人的眼里,沈仲是一个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回家看望母亲、送一点钱外,其余时间都在校园,都在默默工作,都在不仅记住自己的职责、也记住别人的职责、更记住别人的贡献……这样的心怀,这样的境界,给了上戏人艺术创造的很大冲动,难怪这所学校能够为繁荣中国艺术做出这样的成就,因为,从普通员工开始,他们就从记住职责开始记住责任、记住使命,而这样的记住,今天对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在太重要了!因为,就目前看见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言,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在各级岗位上任职的人,难以像沈仲、像一位普通的保洁工那样记住自己的责任,更不要说记住自己的使命了!
沈仲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他不是世外桃源的生存者,他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也保留自己的看法,他对国家发展的成就也有不少自己的心得,教育部评估专家团到学校以后,他也问我要了有关知识的宣传小册子,我对他说:“沈师傅,你就把我们学校发展的目标记住就行啦”他回答我:“张老师,我能够多记住,就一定多记住的!”电视艺术艺术学院教授吴保和来信说:“沈仲师傅让最感动的是,在生活中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他可以批评某些不良现象,也可以对某人某事说三道四,但是,我从未听见他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埋怨,30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境界啊!”领导也曾经想帮他调整一下岗位,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明白,在上戏,他的这个工作对他可能是最合适了,他爱保洁,他更爱把自己的使命与保洁联系在一起。
说完沈仲的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思绪翻腾了。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我们也需要普通的像沈仲这样的保洁工。刘少奇主席问候掏粪工人时传祥,不是政治家的作秀,是代表政府和人民向平凡岗位的人们、向工作专心的员工致意,这是一个价值导向,今天,我们仍然要恢复和提倡这个导向。就这个意义说,我们怀念沈仲还是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价值的。
感谢沈仲,你用扫把,给我们学生、老师、员工乃至一切有思想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本网编辑/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