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编剧、学生创业团队打造的喜剧《排队》最近在上海公演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虽然,美国百老汇也有一部以《排队》命名的荒诞话剧,而且长演36年经久不衰,但我们的《排队》与之不同,它是受如火如荼的世博排队启发,要想反映和思考的却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式的排队故事”。
人的出生不能选择,就象我们哭着来到人间一样;人生也是一次排队,就象我们由数字、数据等身份证号码规定一样……用寓言剧加情境喜剧的形式,以一当十,举一反三,把人生队伍中一些最无奈也最好玩的窘境浓缩起来。在“女一号”的两边,有两个形象相映成趣:千方百计排在所有号码之前的“0先生”和甘居人后享受慢生活的“男二号”。0先生甚至还没出世就开始了他的插队生涯――父母为了让他早一点出生、早一年上学,“赢在起跑线上”,在等待分娩的队伍里编出一个0号,硬插在了临盆的一号二号产妇之前。最终一号产妇总算顺利诞下一名女婴,而二号产妇的宝宝被催生的产钳夹歪了头形,却还是晚了,从此摆脱不了 “二”的命运。二十多年后,在电视相亲节目里三人相见……
《排队》的这个故事我们决不陌生,但“排队”引起我们的思考却足以令人震惊!
这种震惊让我们首先对国民性中的某种缺失、某种偏颇、某种不足感到头疼、感到气喘、感到心冷!我今年暑期到美国旅游,排队现象让我触景生情―― 在西部的大峡谷餐厅前,两条队伍同样是排队取餐,外国人的队伍单列排,一个接着一个排,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至少是50公分;与此相反,中国人的队伍却是横列排,四五个人一行排!无奈中我拍摄了一张两条队伍的对比照片,心想,什么时候我们的队伍外形也象老外一样整齐规整,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名副其实了;什么时候我们的队伍内心也象老外一样从容自如,那么我们的文化就是天下无敌了!就象戏里的“0先生”一样,从父母开始就对排队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冲击力”、“杀伤力”,一代一代地往下影响,渗透你的思维、渗透你的行为、渗透你的价值、渗透你的一切,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对各种人生应该的准备、应该的酝酿、应该的量化不屑一顾,而对各种准备之外、酝酿之外、量化之外的“技巧”、“心术”等谋略设计过分周密、担心过分多余、揭晓过分看重,这是我们文化的先天不足还是环境过分功利?《排队》没有回答,也不需要回答,只有看过戏后我们自己思考。
我在想,引起排队种种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有国民素质不高的元素,有文化心态不正常的元素,但更有制度设计不合理、不正常的元素!看不见这一点,或者不承认这一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形态中,按照规矩排队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之常情的事,“礼让三先”不仅是开车前的警告,更是做事前的鞭策、做人时的激励。经济发展了,高楼建多了,兜里有钱了,谁能保证社会就一定是进步的呢?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以这样以“纯经济”的方式进步,当然要有代价、要有牺牲、要有付出,但我们最不愿意看见,这个代价、这个牺牲、这个付出是要以包括排队在内的国民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的某种缺憾为代表!因此,邓小平同志生前一再担心、一再呼吁、一再设计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任务,邓小平理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论思想,只有在这样的高度上,我们才能理解、才能体会、才能产生更紧迫的责任感、事业心!
《排队》尾声,当各色排队渐入尾声,在民政局的结婚/离婚排队现场,女一号终于选择到了心仪的恋人,而两位男主人公也向观众道出了他们的排队价值观――戏剧虽然没有以非常悲剧或者非常喜剧的方式结束,但却始终暗示、提醒着我们:生活其实无所谓悲剧、喜剧或正剧,只要人与人的组合、事与事的接轨、情与情的冲撞、心与心的沟通,是可以完成转换的、实现飞跃的、形成美感的,那么,无论你是哪个国度或民族,也无论你是哪个信仰或文化,排队的时间再长,我们总会等待……(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