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地会有一些机构举办这样那样的主持人大赛,PK出一批金奖银奖铜奖,挺热闹的。笔者因工作关系,也曾忝列于这类赛事的评委,参与赛前的策划、培训,赛时的点评、打分。这类活动参加多了,渐渐生出些与赛事相左的疑虑和想法来。
比如,主持人可是能“大赛”的吗?
电视节目主持人因节目性质的不同而分门别类,新闻类主持人报道评论新闻事实,综艺类主持人介绍欣赏艺术审美和掌控游戏娱乐,社教类主持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服务类主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具体服务,他们是完全不同的节目主持人。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所谓电视节目主持人,其实是一群以电视为媒介和手段、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士:演艺人员、新闻记者和各种专门领域的工作者。节目主持人不是一种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职业构成的工作概念。”如果把新闻主持人(如白岩松、水均益、柴静等)、综艺主持人(如倪萍、董卿、李湘、毕福剑等)、体育主持人(如宋士雄、刘建宏、唐蒙、娄一晨等)、股票主持人(如左安龙等)和心理节目主持人、导购节目主持人同台PK,那就无异于让跳高的跳远的跑步的跨栏的打球的游泳的跳水的体操的举重的拳击的同场竞技,是不是有点滑稽?
主持人大赛的始作俑者是中央电视台。1988年,央视举办的第一届“如意杯”主持人大赛,就是一种不分类别的混合擂台赛,那个时候,国人还不知主持人为何物。但到2006年,央视举办“蒙牛早餐奶挑战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赛事选手就只有一种——综艺节目主持人了。
不分类别的主持人大赛,缘自我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误读错识。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主持人大赛赛什么?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赛事都会把考察、提高主持人的“主持能力”作为大赛的策划宗旨和评判标准,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辨析的那样,主持人的主持能力是分门别类的,不存在一种纯粹统一的“主持能力”,所以,参赛者们比试的其实是一种当众说话的能力,在西方,把这种能力称作为口才。我们可以把“口才”看作是一种与“文才”——文字写作能力对应的“口语写作”能力。正如“文字写作”是一切书面语传播的基础,“口语写作”则是一切口头语传播的基础,口才是说话者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才能,人人都需要,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教师、导游、记者、公务员、政治家等所必须,而不仅仅是只有电视节目主持人才需要的一种特定能力。形形色色的主持人大赛,大多是“口语写作”的赛事。
口才是一种说话的技能,是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就一直被欧美社会十分推崇的一种能力,会不会说话,是一个人有无智慧的重要标志。在美国、英国等演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口才活动已经成为发达的“嘴产业”。我国前几年曾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有关口才教育的专著,其中有一本《口才——说服、沟通和演说的精华训练教程》,作者为CNN金牌主持人、全美最享有盛名的口才和演讲家多罗茜·利兹(DOROTHY LEEDS),她的口才课程成为“美国商界、政界、学界的标准说话规则”,该书的理念和方法为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等大学,时代华纳、贝塔斯曼、CNN、泰晤士日报等传媒机构和一些世界500强企业所采用。反观我们自身,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写作传统,而无口语写作的风气,国人大多不善言辞,而今又错把口才当作只有主持人才需要的特殊能力了。
主持人大赛的正面效应,是让一批参赛选手获得一次口语能力的展示,让观赏者领略到口语技能的魅力。而负面效应则是:一、让参赛选手误以为只要能说会道就能成就一名主持人,削弱和消解了他们学习、掌控所说内容的意识和欲望(美国总统英国首相都是演讲高手,但千万别以为他们仅仅是演说家);二、让观赏者误以为说好话的能力只是主持人才需要的能力,而不是人人都应具备、每个人都可通过学习获得或提高的一种能力。
笔者曾与一些主持人赛事的主办方聊起这些话题,他们很认同笔者的观点,但他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赛事有无商家冠名和资助,以及这个赛事节目收视率的高低。这就更让人无可奈何了。(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