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戏校里冒尖的学生,顺利成长为各院团的大梁,从2005年起,上海推出由文艺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的文教结合工程,构建起了特色化、专业化、网络化的艺术人才培训格局。
今天,由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打造的《死水微澜》正在紧张排练,特地从成都赶来的赵文学老师,为男女主角开起了小灶。
(实况一点:你看我这情绪,不是看她的人,是看她的手)
《死水微澜》男主角蓝天,刚进入上海京剧院工作不久,已经在多部大戏中担任角色,他说,这与自己在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3年锻炼密不可分。
(青年演员 蓝天:青年京昆剧团给我们青年演员做这个演出平台非常非常棒//学校就是一板一眼,不行再来,不行再来,剧团不是,太考验演员了)
戏校内有句话,叫'科班红不算红',在戏校里再拔尖的学生,都只有毕业大戏这一次真正的登台机会,进入院团后,由于缺乏舞台经验,他们往往只能先坐冷板凳。
(上海市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 副主任 马博敏:冷板凳一坐,不要过一两年、两三年,这就大大褪色,有的就走了//这种现象太痛心了。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必须是牵手合作,才可能对上海的文化人才进行推动)
为此,2006年7月,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组建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专门吸纳戏校高年级的尖子生,并以专项经费,为他们制定三年的整体学习计划,让这些尖子生有机会自己排演大戏,接受各地名师的指点。
(上海戏剧学院 戏曲学院院长 徐幸捷:演出少,是我们青年人不能更快成长的很重要的瓶颈,通过搭这个平台给他们更多创作和演出的机会)
2009年,首批完成青年团3年培养的学员进入院团,很快适应了专业院团的工作,还在各类大赛中揽下多项大奖。同样,2007年起,'戏曲技术导演高级研修班''戏曲舞台技工班''戏曲音乐作曲班'等相继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开班,着力培养优秀的戏曲导演、舞美、化妆等幕后工种,也为一些到年龄的武戏演员找到了转岗的好途径。
(戏曲舞台技工班 学员:原来做演员,都懂一点的,经过老师指导,应该学的比一般不懂的要快一点)
由文艺系统和教育系统联手的文教结合工程,为上海艺术人才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了开创性的试验,收获了成果。(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