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死水微澜》通过剧目移植繁荣戏曲创作――青春版京剧《死水微澜》的启示

中国文化报 2011-01-11 11版:演艺营销 记者:隗瑞艳

发布时间:2011-01-12作者:访问量:7

京剧《死水微澜》剧照

川剧《死水微澜》是中国当代戏曲的经典之作,而据其改编的青春版京剧《死水微澜》,正是由当年主演该剧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执导,演员则是上海戏剧学院所属戏曲学院以及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年轻演员们。近日,青春版京剧《死水微澜》,不仅在北京大兴剧场进行了两场精彩演出,还引出了“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重要途径”的话题。

从川剧到京剧都“捧人”

京剧《死水微澜》的故事,来源于著名作家李�人的同名小说,通过讲述晚清末年四川天回镇上少女邓幺姑追求爱情的曲折经历,反映出当时国家的深忧内患影响着人们命运变化的悲欢故事。1995年,田蔓莎自掏腰包,以当时罕见的高价买下了由著名剧作家徐�编剧的川剧《死水微澜》首演版权,成为中国戏剧界个人购买剧本首演权的开先河者。这一“胆大包天”的行为,不仅使该剧获得了文华大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而且还为田蔓莎成功摘得了二度梅。

据徐�透露,田蔓莎成功演绎邓幺姑后不久,就吸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和刘长瑜的关注。两人向徐�表达希望将该剧移植为京剧的愿望,但当时因徐�很担心《死水微澜》的川剧个性太强,移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京剧版的“水土不服”,所以没敢答应。

而此次徐�能将这个京剧版《死水微澜》剧本交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这群青年演员的手中,一是由于田蔓莎对此戏的熟知理解和她多次与徐�沟通的坚持;二是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大胆培养拔尖人材、优秀青年演员的决心所感动。

一出京剧《死水微澜》,让走出校园才2年的石晓�站在了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新人主角奖的领奖台上。而她同时收获的,还有2010年上海优秀剧目奖的优秀新人奖。除石晓�外,扮演剧中顾天成角色的孙建弘也获得“白玉兰”表演艺术新人配角奖。

从当年田蔓莎凭借“邓幺姑”登上艺术人生的一座高峰,到今天石晓�依托“邓幺姑”开始戏曲舞台的灿烂征程,《死水微澜》可谓是一出“捧人”的好戏。

不止一次的“唯一”

从参加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到文化部于2010年12月上旬至2011年元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青春版京剧《死水微澜》已连续享受了两次“特殊待遇”。在以上两次全国重要的戏曲艺术活动中,该剧都是唯一一台由戏曲院校师生独立创排的剧目,与各地京剧院团的艺术家们同台竞技。

京剧《死水微澜》除大胆起用石晓�、兰天等优秀青年演员外,也为更多学生和年轻演员提供了机会。除男女主演之外,参与演出的演员都要同时扮演2至3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通过几轮演出,大家在表演、演唱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而“通过舞台演出锻炼演员、多出人才”,也正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建团4年来一贯的宗旨。

剧目移植可繁荣戏曲创作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这种尝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看完该戏后说:“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传承创新,不仅出了新戏、丰富了舞台,还培养和锻炼了新人。”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京剧《死水微澜》不仅拓宽了京剧艺术表现题材,而且还创新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京剧发展路途中一次有价值的实验。

京剧《死水微澜》对川剧的成功改编,也为京剧移植地方剧种,丰富剧目带来了一定思考。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说,戏曲的程式规范严谨,剧种之间以及行当之间泾渭分明,为戏曲带来精致,也同时带来制约,剧目移植是一种利于戏曲发展的有效突破。(本网编辑:戎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