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的艺考录取率年年僵持不下,但是依然有千军万马年年争过独木桥。“即便踏入上戏表演系这样的‘明星院系’,成为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距离真正成为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还远着呢!一届能够混出点名堂来的通常寥寥无几,翻翻每年的毕业名单,你会发现70%至80%都是陌生的名字。”上海戏剧学院宣传部部长张生泉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
也许改行,就业与梦想狭路相逢
4年大学时光倏忽而过,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当年的幸运儿不得不思考出路的问题。
“舞台剧导演系毕业生当导演的目前不足10%,这是大实话。”张生泉说,“一个剧组最多只需要一个总导演外加一两个副导演,不像对演员的需求量那么大。况且导演这个行当需要人生阅历,刚刚大学毕业就做导演的确不太现实。”据了解,在目前上海各大艺术院团中,只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直尝试着给年轻导演机会,不过若干年下来,也只有何念一人“奇峰突起”,走通市场。没辙的只能改行,像中戏导演系毕业的张静初、汤唯果断地选择了表演这条路。就连上戏导演系在课程设置上也正视到了这一尴尬现实,有意识让学生接受表演、舞美、编导、戏文等全方位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即使不做导演,也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艺术发展的岗位。
上戏一位辅导员告诉记者,艺术院校目前普遍存在“隐形就业”现象,说得好听是“自由职业者”,说得不好听是“临时工”。“从前还有毕业分配一说,像表演系学生去个电影厂、文艺团体不成问题,现在他们只能自己找剧组,有戏就拍,没戏就在家。很多时候也就是跑跑龙套、演演配角,甚至场记、剧务也做。”在她看来,表演系4年,不是说就能把学生变成什么样的演员,而是让学生具备胜任表演的基础条件,因此转行不可怕,关键是明确发展方向。有时候“曲线圆梦”也很明智,如1993级上戏导演系学生周可,刚毕业那阵做的是老师,一面教书,一面心底潜伏着那个“导演梦”,多年以后,有着充分准备的她创办了可当代艺术中心,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
也许寂寞,等待一次爆发的机会
“进入‘明星院系’学习的同学,往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身处这样的环境,没有强大的内心是无法适应的。”上戏表演系老师向记者揭底,薛佳凝当年在学校并不出挑,大一时她的表演课成绩偏低,甚至因为有点习惯性小驼背而自卑。她所在的1995级表演系,有能耐的同学太多了,像陆毅进校时就顶着童星的光环,田海蓉大一那年就接了电视剧《雷雨》中的女一号四凤一角。在身边同学都一窝蜂跑出去拍戏的时候,没什么片约的薛佳凝就待在学校默默练内功。毕业那年,这个班排演的大戏是巴金的《家》,这也是上戏有史以来首部进京演出的学生大戏,薛佳凝与另一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同学分别饰演鸣凤的AB角,在最后一场“鸣凤跳湖”的戏里,本来跳入乐池戏份就已结束,可她一直趴着痛哭不止。结果,老师一致认为,薛佳凝对人物的拿捏更为精准。最终,她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从这个明星班毕业。“袁鸣当年是大同中学推荐到上戏表演系的学生,算不上标准的美人坯子,老师却挺看好她。进了学校,她常常为自己的脸型演不了花旦而苦恼,于是读了半年便转学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去了。丁嘉丽当年夹在如云的美女中间并不起眼,最后是用自己的倔劲坚定地走了一条‘大妈式青衣路线’,才在演艺界站住了脚跟。”(本网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