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世界戏剧日,我们为何静悄悄?

东方网 2011-03-28 作者:张生泉

发布时间:2011-03-28作者:访问量:22

        1961年,国际戏剧机构(ITI)将每年的3月27日设立为世界戏剧日,并从1962年开始庆祝。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剧院都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示纪念。每年于3月27日在ITI中心庆祝,以及国际戏剧社团。许多的国家及国际戏剧活动都在这天举行同步庆祝。

  然而,昨天(3月27日)就是世界戏剧日,我寻找了谷歌和百度的有关讯息,竟然只看见两个有关消息:一是上海《新民晚报》文娱版发表了记者朱光撰写的“人生大舞台、个个是角色”的专访文章,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向大学生、白领、军人、农民工子女等受众所做的一系列普及戏剧知识的工作;一个是安徽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办事处为辖区的丽景小学请来庐剧演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向孩子们传授传统庐剧。丽景小学是合肥市农民工子女学校,该校将采用庐剧这一合肥地方剧种向孩子们进行传统孝道教育。这两个消息,都是为了纪念世界戏剧日。

  但是,就我们平常具有的许多轰轰烈烈的节日看,世界戏剧日,我们为何静悄悄?

  静悄悄,是因为戏剧曲高和寡?戏剧内涵很丰富,外延也很宽泛,包括戏曲、话剧、歌剧和音乐剧等舞台剧在内的所有剧种都可叫戏剧。其实,在我国长期的演艺历史中,戏曲等许多剧种一直是贴近民众生活的,一直是以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演员也一直是被称为“艺人”的——这个称呼,把演员归为很普通、很基层的民众之列的。但不知何时起,戏剧高贵起来了,不仅话剧高贵了,歌剧高贵了,连在外国很普通的音乐剧也高贵了;至于戏曲么,因为看的人少,因为政府的扶持,因为挂牌的名角演员不断当上了代表和委员等社会职务也开始高贵化了。这样一来,它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你演什么、怎么演,都是戏剧界圈内的事情,或都是文化官员管辖的事情,世界戏剧日静悄悄也就理所当然了。

  静悄悄,是因为戏剧隔靴挠痒?戏剧的生命力在于反映生活、直抒民意。关汉卿的戏和莎士比亚的戏,有哪一部不是以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题材为依据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很多场合下,戏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了:要么是远离生活,舞台人物说的话都是胡话、鬼话和歇斯底里的话,这些自命“超前性”、“学术性”的戏,把观众吓得躲回去的同时,也让戏剧背上了“孤芳自赏”的罪名;要么是与生活直接“混为一体”,让观众分不清编导和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是一个深奥的思想、一个高大的英雄还是民众感兴趣的精神内心世界?本来,作为艺术品,戏剧也是要陶冶并引领人的精神的,也要宣泄并激励人的情绪的,但是这些与现实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能够让老百姓自己掏钱走进剧院、走进戏剧、走进角色的人生梦想吗?

  其实,世界戏剧日自设立以来在很多国家受到高规格的重视。在世界戏剧日各种纪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邀请世界知名人士致词。除了政府正规的庆祝活动,在一些国家还会有很多民间庆祝活动。在西班牙就有很多演员或者剧团自发组织一些庆祝活动,给民众带来艺术的欣赏和身心的愉悦。在比利时、菲律宾、塞浦路斯、罗马尼亚、瑞典、摩纳哥、西班牙、扎伊尔,3月27日还会举行一系列的表演,以示庆祝;在希腊、孟加拉国、罗马尼亚、印度等一些国家还会有专题讨论会、座谈会和圆桌会议等,讨论戏剧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在埃及、智利、西班牙、希腊、比利时、土耳其等国,还会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推出免费表演或者在一些剧院推出免费门票等形式,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看着世界各地政府和民众欣喜若狂地庆祝戏剧日,我们作为一个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大国和文明古国,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并抓紧行动,在戏剧的普及化、在艺术的社会化方面做一点对我们构建文化软实力有贡献的事情吗?(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