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上海):用海派清口讲大学思政课,哪能?部分高校思政老师认为可行 学生说一定会好好听课

青年报(上海) 2011-03-30 记者:刘昕璐

发布时间:2011-03-30作者:访问量:8

        如果一个老师留着和周立波一样清爽的“头势”,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并用一种“海派清口”式的语调和幽默,来给学生上上思想政治,聊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生的抬头率会不会骤然上升?许多高校思政老师都认为,这有99%的可能性。记者从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艺术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发现,一位老师现场的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与会专家的强烈认同。

本报记者 刘昕璐

学生抱怨

出勤率“被增高”,内容枯燥

        记者调查发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上,理论化、概念化的知识很多。学生们反映,一些授课老师虽然自己对课程内容研究得很透彻,但未必能讲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生中看小说的,做英语的,有的干脆对着手机干等下课的,不一而足。“这类课通常是要点名的,缺席期末扣分扣得很厉害,所以,出勤率也算是‘被增高’的。”上戏一表演专业的女生透露。

        “大学生本来就不愿意听思政课,艺术院校学生更不给面子,往往留给老师一个个埋头苦记的装模作样状。所以,我们要改革。”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胡申生教授坦言自己曾给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上此类课,学生们更多表现出没兴趣,爱玩PSP,手机微博等。“要提升上课吸引力和学生们的‘抬头率’,老师首先要想办法从自身改起,改革授课方式。”胡申生认为,互动的方式值得尝试。

        现场,另一位老师给出一种更大胆的设想:一位留着和周立波一样清爽“头势”的老师,他西装革履,他皮鞋锃亮,他还用一种“海派清口”式的语调和幽默,或说说思想政治新闻实事,或聊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节奏拿捏得当,又会抖包袱,如此,学生的抬头率会不会骤然上升?这一想法,当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

上戏探索

拟用角色体验方式上思政课

        不仅是海派清口,试想一下,将“孙中山”、“毛泽东”或一些“大律师”、“大法官”请进大学的思政课堂会是怎样一种场景?上海戏剧学院宣传部部长、社会表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生泉表示,上戏正在党委领导下酝酿改革学生的思政课,其中,“角色体验”就是一种受到校方关注的方法。“我们希望老师通过各种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鲜活的表演形式传递一些知识和信息,你想啊,人物一出场,学生们全神贯注、两次一笑,他们就会真正走近这门课。那些爱瞌睡的学生只要被别人哈哈大笑的两次声音吵醒,心里也会怪痒痒的,自然而然会真正抬起头,好好看课、听课了。”

        据介绍,由于上海戏剧学院有表演类专业的特色,借鉴一下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和表演形态,用一种体认式的讲课方式和舞台演绎,并非很难。或在时机成熟时,推出一两位老师和学生合作,大胆地试一试。

》学生反应

若有“海派清口”一定很期待

        “若有‘周立波’,还真的期待!”对于这个想法,上海交大媒设学院的大三女生卞思莹很有兴致,“当这样的老师第一次走进课堂,我一定会很好奇地听课,独特的语言会把课讲得很生动,想必,老师一定会放入自己观点来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若果意见相左,学生们自然而然会进入辩论,那多有意思!”

        上戏创意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王少伟也认为,应该会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大时政类的,确实可以吸引眼球。不过,他觉得,可能并不适合《马克思注意原理》等偏理论而严肃的科目。

(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