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蒙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大漠两边情》和《天池》,反映新的生活观念对游牧民族传统思想冲击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和《伊金霍洛草原的夏天》,以及探讨“圈养”和“放养”两种保护观的《天堂的白驼糕》……戏剧文学系07级内蒙古蒙古族学生毕业原创大戏剧本片段展演上周末在上海戏剧学院端均剧场举行。本次从创编到表演都由内蒙学生完成,让观众体验了蒙古语戏剧演出的趣味。
将现代戏剧理念带回草原
据了解,上戏素来有替西藏、内蒙委培专业戏剧人才的管理,然而,此次从戏剧影视文学系07级内蒙古班毕业的六名蒙古族学生却相当特殊,他们中吉日嘎拉、萨如拉、温都斯、阿丽、汪德胜五位修的都是编剧专业,而图力古尔则为戏剧学专业的高材生。据悉,这也是上戏首度为内蒙委培戏剧编剧人才。
虽说早在送这批优秀人才出外“取经”的最初,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领导就曾表示:“只要你们的心牵着内蒙、牵着民族和家乡,那么即便在学成后不回原住地,继续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我们也都支持。”但此次毕业的六个学生却无一例外选择了回家,他们纷纷表示:“内蒙古族人都善歌舞,但对于现代戏剧的认识都很贫乏,不但缺乏戏剧环境也少戏剧人才,我们来上戏学习三年就是希望能将西方戏剧引入家乡,让更多家乡人民能了解当代戏剧。”
宏大主题凸显民族使命感
汪德生是内蒙赤峰人,他所创作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讲述了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蒙族人传统生活和现代新生活理念输入造成的冲突。最富诗意的当属压轴的萨如拉的《天堂的白驼糕》。作品以一对兄妹就家传“白骆驼”的归属权展开的斗争,反映了“圈养”和“放养”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保护观,从而亦引申到内蒙青年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下,对心灵放飞的渴求。
上戏戏文系主任陆军坦言:“内蒙古送过来的学生和我们传统都市的孩子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他们身上有着比同龄人更深的家乡情结和民族使命感。也由于游牧民族依赖草原而生,他们与生俱来有种漂泊感,而对于生存的危机感也比中原地区的人来得强烈,所以他们的作品虽然都还是略显稚嫩的学生作品,但宏大命题都很值得人深思。”(本网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