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文艺原创涌动红色暖流

解放日报 2011-06-11 记者:伍斌 施晨露 李峥 诸葛漪

发布时间:2011-06-13作者:访问量:8

        “七一”来临前夕,一股原创文艺作品的红色暖流,涌动在黄浦江畔。

        上海戏剧学院大型舞蹈诗《红》的制作人翁增辉为彩排熬红了双眼。10日晚,首演大幕拉开,5场演出中的首、尾两场已经一票难求。“外省市甚至海外买家也打来洽询电话,希望该剧巡演。首演前就能有这样的市场反馈,真让人欣慰。”

        浦江东岸,上海京剧院2011年版京剧《映山红》在“东方名家名剧月”里同样赢了个“碰头彩”,观众中不仅老戏迷热情依旧,更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眼睛中闪耀着惊喜与感动……

        用宽阔的艺术视野在建党90周年的历史时刻寻觅灵感,以艺术创新的勇气与才华奉献出一批故事好、人物真的影视舞力作,申城迎接建党90周年文艺原创正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因为推陈出新,因为诚恳感人,这批新作正在观众中收获着口碑,在市场中赢得收益。

聚焦党史,不拘一格破题选材

        当下红色题材作品,较多集中于表现新中国成立前的建党和革命历史,上海沪剧院却另辟蹊径,把视野拉宽到当代。一部描写当代消防官兵风貌的沪剧《军礼》,在逸夫舞台上演前引来订票观众的极大兴趣——“舞台上会出现消防车吗”“就想看看你们怎么表现我伲上海滩消防战士的”,戏迷议论纷纷。

        沪剧团当家人茅善玉说:“《军礼》关注一群特别的战士,这是沪剧很少驾驭的当代小视角、大题材。作品里不仅有生死关头的性命挽救、深入社区的排忧解难,也大胆地深入了特勤战士鲜为人知的心理波澜和情感世界。这群城市平安的守护者们,心底里也有着属于常人又甚于常人的不安、忧虑,以及对恋人诚挚的爱。”

        如果说《军礼》新在选题,由上海美影厂等出品的《西柏坡》,则在重大革命史选题中以全新的视角、老少通“吃”的动漫手法,在广电总局推荐的28部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中独树一帜。动画片不仅起用明星配音阵容,还尝试在红色题材中加入小朋友喜欢的动物角色。这些经由美术师在当地采风、脱胎于西柏坡最常见的几种动物的卡通形象,不仅造型可爱,还助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主创人员强调,要和暑期档其他动画电影竞争,革命题材动画片同样需要市场化。《西柏坡》上映档期与好莱坞动画大片 《功夫熊猫2》撞个正着。两部影片题材、角度不同,都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孩子们也看出了门道。不少孩子在看了《西柏坡》后,还认真写了影评。“看了电影,我知道了西柏坡和党的历史。西柏坡的小朋友们很勇敢,要向他们学习。”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胡晓清这样写道,“我喜欢 《功夫熊猫》,也喜欢《西柏坡》。”

        上海京剧院2011年版京剧《映山红》,同样叫好叫座。在京剧本体语言的改革创新上,它做法独到。唱腔设计融入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优美大气具共鸣性;舞美设计选择中国泼墨山水画作为主体形象,既悲壮又简练。一位老戏迷连称:“有味道,有新意,有看头。”

塑造形象,求真求实更求感人

        塑造领袖人物、英模先烈与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在申城献礼建党90周年原创作品中成为热门。

        这个“热”字不是应景的凑热闹,更不是为了玩“戏说”迎合娱乐消费心态,而是创作者带着敬畏历史的眼光、肩担社会责任的热忱,深入开掘历史人物形象。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在被人物感动,又通过二度创作去感动大众的过程中,一批真实、鲜活、撼人灵魂的形象,跃然银幕和舞台。

        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陈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 《共和国掌柜》的女编剧赵潋,经历了“两年磨一剑”。“经过大量史料学习及与专家交流,我愈加感受到陈云同志为人低调,是非常实事求是的革命者,”赵潋说,“我曾在陈云的家乡青浦练塘住过一个月,那里民风很纯朴,每天早上推开窗,我会看到农民在河里洗衣服,生活得很简单很开心。进入这样的真实环境,帮助我尽可能进入陈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伴随着这种沉静、深入的创作心态,赵潋一点一滴地描绘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家形象。

        由上影集团、上海寻梦影业等联合出品的电影《先驱者》,塑造的是以顾正红烈士为中心的纱厂工人群像。主创团队几乎都是“80后”,导演黄德吉说,自己一度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为什么在以前的电影里看到的共产党员都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是不是艺术夸张?执导《先驱者》,正是黄德吉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先驱者》中,主创团队塑造的主要人物既表现出了革命者光辉的一面,也有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困惑和在特定境遇中的无力感。“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夺目的明星阵容,但我们有信心能让观众体会到生命的重量,和革命二字的意义。”

        在上海歌剧院紧张创排的音乐剧《血肉长城》,历时一年半,修改18稿。用策划者之一顾伟康的话说,这样折腾,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创作难点——让英雄主角从高高在上的峰巅 “走下来”。他说, 《血肉长城》的第一幕里,刚来上海的聂耳还是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弄堂里路见不平被警察抓走。邻居是码头工人,因病无法出工,聂耳主动顶替,走上“过山跳”却不慎落水,尽管没有挣到工钱,但码头工人的劳动号子令他挥笔写就《码头号子》……“有了这些性格发展的塑造过程,他最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也就顺理成章了。”

讴歌红色,大小舞台各自精彩

        地方支持,名家主导,群众参与。在申城的社区里弄、田头地角,更多原创的“小溪”“小流”欢快地奔涌,它们以充满诚意、不拘一格和最广泛的参与性,呈现着不同于大银幕、大舞台的另一重精彩。

        从本乡本土的历史积淀中寻找题材,演绎红色故事,亲切而有感召力。反映浦东红色历史的六场新创沪剧《泥城枪声》,由市文联艺术团、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等共同打造。泥城是浦东沿海小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穷苦百姓打响了武装抗击反动政权的第一枪,在浦东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升起革命红旗。剧作家胡永其、身为浦东南汇人的“白玉兰”奖得主方佩华等纷纷加盟。这样具有亲和力的新戏,泥土味浓浓,受欢迎在预料之中。该剧七月将在浦东各街镇巡演。

        在全市各场红歌会、红戏会上,新鲜的原创节目,往往最能引来观众的掌声。徐汇区文化馆创排的独唱《跟随》献给为国捐躯的延安无名烈士,邀来著名音乐制作人小柯操刀,他为平民歌手设计的旋律充满可听性;童声组合《我们快乐唱起歌谣》,根据孩子们喜爱的《三毛流浪记》创作,曲式是强调“徵”音的小调式,在自然、轻松的讲述中对孩子们进行历史教育;小品《洞》约请国家一级编剧赵化南、杨立华及上戏教授苏乐慈联手创编,既适合专业团队演出,群文演员也易于驾驭,现场效果火爆……

        今年的“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评选,也融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群众创作主题。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种门类的报名作品达242个,《七月的眷恋》《忠诚》《和谐春暖》等一批佳作涌现。值得一提的是,台下观众并不靠组织,比赛全过程免费开放,市民免费取票入场,这也让那些新创的“新时代红歌”,第一时间接受群众的检验。(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