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东方网 2011-11-03 作者:张生泉

发布时间:2011-11-04作者:访问量:268

        近日,由上海戏剧学院及其附属戏曲专业的师生联合创排的京剧《孔门弟子》先后在国内外演出获得各界关注,被戏曲界人士称为是:“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中国的戏曲艺术独树一帜,极为精彩;中国的京剧艺术更是戏曲中的精华,堪为国粹。“如何让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如何能让外国的观众看得懂并读懂中国戏曲之美”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用上戏副院长,《孔门弟子》等剧目的策划人、编剧孙惠柱教授的话说:“我以为,保留中国戏曲传统美学的程式和古装,精心改编西方经典和创作能反映现代精神的古装新戏,这类剧目""走出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事实证明,孙教授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手段或争取的载体应该有:

  一是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剧目。

  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既是鼓吹妇女解放的社会评论家,又是悲天悯人的诗人和哲人。我们把他的剧本《海达?高布乐》改编成《心比天高》,杭州越剧院于2006年首演至今,已在国内6个城市、6次到国外5个城市演出。剧情搬到了古代中国,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时,更注意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把西方经典改编成中国戏曲便有了两层意义:在国内为中国观众所用,“拿”西方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我们的艺术;走出去为传播中华文化所用,有助于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二是用艺术院校的师生资源,在国际交流或国际戏剧节等活动中扩大中国戏曲的影响。

  艺术院校师生每年都有较多的机会出国演出交流,利用这个资源扩大戏曲的影响也是一个有力手段。今年6月华沙国际戏剧节,笔者作为团长率队参加,剧目就是根据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朱丽小姐》改编的京剧。主人公也是个极具现代性的人物,她不愿嫁给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却对闯过江湖的仆人产生兴趣,短短一夜间,从和仆人夜舞、夜聊、计划私奔,到因金丝雀而破裂,直至最后自杀,其心理展现之微妙和变化幅度之大是舞台上罕见的。朱丽和仆人相爱的故事很能引起今天青年人的共鸣。在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中,不同地域、阶层的男女有了更多交往的机会,能否克服障碍平等沟通,能否相爱相守,愈益成为当代人关注的话题。该剧的演出每场观众爆满,而且不仅熟悉剧情,更了解了戏曲艺术的文化底蕴。很多观众都说:“中国戏曲的美学意蕴,是独具魅力的。”

  三是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教学和实践中,结合中国戏曲演出的内容,让外国人不仅文学上、文字上学孔子的理论,而且也通过演出体验、体认孔子的文化,奇妙无比。

  就在上个月,由孙教授带队、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的师生到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布朗大学和纽约时代广场作各种性质的交流演出,受到欢迎就是一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是怎样通过这个载体更形象、生动的传播中国文化,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戏曲演出的形式,可以加深、加快外国学员、外国观众对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这是可喜、可贺的。因为,孔子学说有当今值得借鉴的文化内涵,戏曲等古装戏也需具有现代的精神内涵,创作新的古装戏只要能表达普世哲理和美学价值,一定能够受到现代外国观众欢迎。特别是,让生、旦、净、丑演绎孔子思想,用唱、念、做、打传递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也热情参加排演,更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保加利亚国家戏剧电影学院、美国剑桥公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分别排演和共同联演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春酒》、《三人与水》、《比武有方》等剧目,在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联袂演出,很受欢迎。

  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正在进行,这正如孙教授所言:“只要找到把传统审美特色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的方法,戏曲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中国戏曲演西戏和古装新戏都行,关键是:形式必须尊重戏曲,内容不忘面向现代。”(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