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著名导演胡伟民的带领下,焦晃联袂李媛媛,共同演绎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一出融合战争与生死,忠诚与背叛的“倾城之恋”。30载岁月如白驹过隙,当年被称为黄金搭档的组合已随着胡伟民、李媛媛的相继离世成了话剧迷心中的昨日旧梦,然而,焦晃的心,却未曾离开过舞台。记者获悉,这位“莎剧王子”将携莎士比亚的这部著名悲剧重登上海的舞台,于本月11日起在人民大舞台连演至3月3日。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的罗马和埃及,大将安东尼沉迷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整日纵酒宴饮。他几番经历了政治斗争与血腥战场的失败,终毅然自尽,而克莉奥佩特拉也不甘沦为胜利者凯撒的玩物,于毒蛇一吻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该剧写于1607年,是莎士比亚艺术成熟期的杰作,时间跨度长达10年,地域跨度则涵盖欧亚非。
焦晃认为,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好多作品,都不遗余力地讴歌个性解放,可这部戏强调的却是个性偏执发展带来的悲剧后果。尽管安东尼有着高贵的人格魅力、克莉奥佩特拉美艳动人,但他们悲剧性的种子,恰是根植于主观世界的盲目性里。可谓“有情人生,无情世界。”
据悉,1984年,由当时的上海青年话剧团排演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在长江剧场首演,继而再演到当时的解放剧场,前后达四个月,不仅票房大卖,在业界也获得了高度赞誉。《莎士比亚研究季刊》这样评论:“焦先生端正的脸部不时反映出安东尼迅变的感情,他把安东尼演成了一个高大的安东尼,即便政治失意、精神迷惑,仍不失是与凯撒、庞贝比肩的‘世界的三大支柱’。”焦晃回忆说:“我们当时整整排练了6个星期,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要工作到凌晨2点。我是用生命来拥抱安东尼的!每演完一场,全身大汗淋漓!那时的物质条件哪比得上现在,每天最好的营养就是两根香肠、两个鸡蛋。”
当年的黄金拍档,如今已成故人,这令焦晃无限唏嘘:“胡伟民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我跟他排戏时,经常说了上半句,下半句话就心领神会”;而对李媛媛,焦晃始终带着一份赞赏和温情:“女主角克莉奥佩特拉非常重要,好莱坞当时挑选了伊丽莎白·泰勒主演。胡伟民从上海戏剧学院请来了李媛媛。我对她的深刻认识,即是从这部戏的合作开始的——在整个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李媛媛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她的表演具有非常强烈的创作爆发力和意志力,很善于运用形体动作强烈、醒目地表现剧中人物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的细节,因此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和李媛媛共同主演的这部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舞台演出。”1986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该剧经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当时令许多国际同行对中国戏剧界演绎莎士比亚的能力刮目相看。
此后的近30年里,重排的念头盘旋在焦晃的脑海始终不曾远去。前年和老同学们重排果戈理名剧《钦差大臣》时,他又和上戏舞美教授周本义聊起此事,两人一拍即合,《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有了重生的机会。由于该戏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复排的筹备期也一再拉长。焦晃先是自己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研究资料,斟酌剧本。心中有底之后,他请来了曾经合作《正红旗下》的导演查丽芳,请来了“最美繁漪”顾永菲和青话时期的老搭档娄际成、卢时初、杜冶秋,请来了吕梁、王国京、徐松子、耿涛……而最终决定将演出地点放在人民大舞台的原因是剧场的很多员工,正是来自当年上演该剧的长江剧场。(本网编辑:白水、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