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秋雨书院:余秋雨20年来文化行为的延续

新浪 2012-10-17 作者:新浪读书

发布时间:2012-10-19作者:访问量:16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余秋雨先生担任院长的“秋雨书院”,于2012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了授牌仪式,文化部领导(职位、人名)亲自为“秋雨书院”授牌。

  仪式现场,还有不少其他部门的重要领导者和杰出企业家(职位、人名)出席。余秋雨说:“这个仪式事先并没有发布什么消息,但这些繁忙的重要人物稍稍听到一点风声就立即赶来了。这说明,文化在今天中国,已经产生了一种跨越各种界线的集聚效益。”

  秋雨书院:余秋雨20年来文化行为的延续

  据悉,“秋雨书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表示,创办“秋雨书院”的主要目的还是鼓励余秋雨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同时,通过“秋雨书院”这个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攻读博士学位。

  据余秋雨本人介绍,这个书院的宗旨就是他近二十年来基本文化行为的延续,即:用严格的当代标准,提炼中华文化中能够充分溶入国际社会的美好基因,参与新世纪人类精神的重构。

  余秋雨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工程,因此必然与各种流行文化保持较大的距离,却也不同于那种完全脱离公共领域迫切需要的低效研究、无效研究和小圈子研究。我们的书院,要建立一种宏观、高效而又安静的学术气氛。”

  首先做三件事:教书、选书、送书

  “秋雨书院”在成立之初将着重做与书有关的三件事,即“教书、选书、送书”。教书,就是书院面向海内外招生,攻读博士学位,中心课程为中国文化史和中国艺术史;选书,就是书院将启动评选古今中外“最低限度必读书”的机能,并对入选书目进行深入阐述;送书,即把优质的余秋雨作品版本以及评选出来的“最低限度中文必读书”完整地赠送给国际间各大著名图书馆的中文部。

  据了解,“秋雨书院”其实是一个博士点,但这个博士点与一般大学的博士点不同,招收人数很少,招收标准很严,一旦录取,要求尽快投入有效研究,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余秋雨说:“这很不容易,所以,它没有招生指标的压力,允许有较长时间的空缺。”

  由“秋雨书院”启动的“最低限度必读书”评选,将针对目前全社会在阅读上技术机制远远超过选择机制、跟风机制远远超过基础机制的弊病,以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而呈现多元状态,并对入选书目进行深入阐述,以彰显体量不大的“中国文脉”和“世界文脉”。

  现场,余秋雨向大家赠送了其最新出版的《何谓文化》,他说:“《何谓文化》封面勒口上列有‘余秋雨书系十八卷’的书目,这就是我首先要向国际间各大著名图书馆中文部送出的礼单。这些书送出去的时候,都会装帧得非常漂亮。除了送出我的书之外,书院还会考虑赠送评选出来的‘最低限度中文必读书’。在这个意义上,书院,也是一个送书机构。”

  送书缘由:中国盗版集团太厉害

  “秋雨书院”之所以“送书”,是由余秋雨先生的一件往事而产生的心愿。二��五年四月,余秋雨先生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演讲前,馆方把他们图书馆中文部所藏的余秋雨著作装在一辆漂亮的运书车上,由一位副馆长亲自推着,绕场一圈,最后送至余秋雨面前。

  这个送书仪式让余秋雨先生非常感动。但是,这辆运书车上的书竟然有相当一部分是盗版书。余秋雨说:“我们的盗版集团真是厉害,居然以那么大的比例打入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后来我只要到国外著名大学演讲,都会顺便注意一下图书馆中文部,发现情况大致相同。”因此,余秋雨先生便下了一个“送书”的决心,便有了“秋雨书院”的送书行动。

  余秋雨说:“世界最高印刷奖的冠军,已连续十年被我国的雅昌集团获得,可见中华民族有能力以最高的礼仪等级送出自己的精神产品。我想,既然外国图书馆都有中文部,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让伟大、悠久、美丽的中文,在那里生存得更纯粹、更安祥一点,免受盗版污渍的干扰。”

  《何谓文化》等:秋雨书院第一份国际送书礼单

  据悉,秋雨书院的第一份国际送书礼单就是“余秋雨书系十八卷”,目前该书系已出版第五卷《何谓文化》,其余十七卷正在编辑出版过程之中。据出版方介绍,11月将有第一卷《中国文脉》、第二卷《山河之书》、第三卷《千年一叹》、第四卷《行者无疆》出版问世。

  在已出版的《何谓文化》中,余秋雨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方面阐释了“何谓文化”,是他二十年来文化思索和行走的重要收获。在书中,他分析了中华文明的本性,结合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行走考察,驳斥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其不良后果。同时,对中国文化疏于公共空间、实证意识,弱于法制观念等弊病,以及当前文化遇到的复古文化、民粹文化以及耗损机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余秋雨表示,《何谓文化》最让他动情的部分,就是回忆了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他认为这些大师亲身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对“何谓文化”作出了生命的回答。在书中,他回忆了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