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如今人际交流困境在哪?

文汇报 2012-12-21 记者:张裕

发布时间:2012-12-21作者:访问量:7

赵启正吴建民与上戏学生对话—— 如今人际交流困境在哪?

  你会说话吗?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或许会浑身不适——又不是哑巴,谁还不会说话!然而,上海戏剧学院将专门开辟“交流学”,把交流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昨天,上戏党委书记楼巍还邀请了两位“交流高手”——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赵启正和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中国前驻法特命全权大使吴建民,与上海学子作题为“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的对话会。面对大学生们显露锋芒的提问,赵启正和吴建民的回答,真挚而坦诚,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是能力更是艺术

  在赵启正和吴建民看来,交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交流意识强的人,愿意在许多场合有意识地去表达、去发问、去回答,自有收益,而渐成习惯,再成为自然。人们如果有意识和适当地扩大交流,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就会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愉悦。譬如在一个单位里,领导不跟部下交流,部下如何领会领导的意图,进而执行领导的思路?部下不跟领导交流,领导怎么能评判部下的能力,把他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如此,家庭也如此。充分的交流,随时的沟通,一定也是每个成功的婚姻、和谐的家庭所具备的。

  一位瑞典留学生提问,何时该说实话,何时可说谎?赵启正认为,每个人每天都会说几句谎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蓄意的、通过欺骗别人而为自己谋利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有时是生活的润滑剂。譬如对重病患者,医生隐瞒病情,正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如果是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则坚决不能说谎。吴建民在外交部当发言人时就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不说,但绝不说谎。”赵启正接着分析说,近期“世界末日”谣言再度四起,媒体一再解说,有人仍然不信。这其中,正暴露了我们的权威机构和部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自然最能打动人

  如何与别人尤其是“强者”进行交流呢?吴建民认为,跟对方交流,要研究他,做到知己知彼。赵启正进一步解释说:“你们跟我交流时,如果从我之前的演讲、我的书籍中的某个观点开始,可能会立即唤起我的兴趣。”

  那么,交流时,如何打动别人呢?——吴建民认为自然最能打动人。表达真实看法、流露真情实感,是交流成功的一大关键。吴建民透露,他曾经参加过外交部的招聘面试,当时,所有7名考生都犯了同样一个毛病:全都只盯着主考官看,眼睛根本不看其他考官,考官们无法从他们的眼神中获取信息。吴建民当时就提出,作为外交官,这样的眼神全不合格。

  吴建民在做外交部发言人时,坚持把诸如“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等众所周知的“官话”删除了,只表达有附加值的真实看法。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吴建民坚持自己写发言稿,在联合国工作10年,所有发言都是他自己写的。更多时候,是根据现场情况,重新思考,即兴发言,效果反而更好。念稿与不念稿,效果是不同的。

  

泛泛而谈是通病

  都说中国人交流差,“病根”在哪里?赵启正和吴建民认为,其中一大通病是泛泛而谈,无法叙述一个生动的例子。交流会现场,吴建民一再要求一位主持专业的学生举个“难以与领导沟通”的例子,但得到的依然是一个“笼统的”、没头没尾、缺少细节的干瘪故事,确实没法打动人。

  在与学生谈到“跨文化交流”时,赵启正指出,人们如今司空见惯的提法——“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不准确,甚至是“懒汉口号”。难道民族的文化,自己能插上翅膀飞向世界?他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足够优秀,才能传向世界;民族文化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获得世界的了解,成为“世界的文化”。而在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人是缺少文化自尊的。譬如,中国独有的“京剧”被翻译成了“北京歌剧”,“馒头”被翻译成“蒸汽面包”。这是贬低自己民族文化的行为,并不可取。

  据悉,赵启正、吴建民与上海学子的对话持续两天。本次谈话内容,将作为赵启正、吴建民编著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的续篇,不日将印刷出版。(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