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刊登《千万元大制作压垮了舞台》的报道后,在文艺界引发热议。很多文艺界人士反思:“优秀的舞台剧创作是否一定得有大投入?”“大制作的舞台剧是否一定能获得大产出?”“一味追求大制作,是否会把演艺市场这个泡泡最终给吹破?”
对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肯定地告诉记者:“文艺创作并不完全等同于工业生产。在文艺界,大投入的舞台剧可能搏奖、搏眼球效应,但未必能获得高票房、高产出;而小投入的舞台剧必然风险较小,通常,小投入制作获得的投入产出率也要高于大制作。舞台作品最终吸引观众的,必然是其内容和品质,而非包装、宣传、堆砌的舞美等外在东西。”
小制作权当“小样”好品质吸引投资
事实上,就数量而言,大制作对演艺市场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众多中小型制作的舞台作品无疑是托起演艺界的巨大底盘。仅以话剧为例,2012年,上海舞台上演出的话剧多达226部,其中70%以上是投入在30万元左右的小剧场话剧。
这几天,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正忙着修改他创作的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剧本。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作品,关注日本占领上海时期犹太难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情况。去年3月,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在上海犹太难民馆低调演出8场,诸多文艺界名人闻讯而至。孙惠柱告诉记者,当初,他们仅投资8万元就排演了这台小剧场话剧,服装、道具等大多从仓库中翻箱倒柜寻觅而来。投资8万元的《苏州河北》,制作并不精良,但算得上是一部内容扎实、包装简陋的话剧“小样”。很快,中国上海艺术节等机构相中了这台优质小制作舞台剧,他们决定投入两三百万元,邀请名角林栋甫等加盟,将它放大成为一台制作更精良的舞台作品。
杨绍林告诉记者,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产业链发达的欧美演艺集聚区里,小制作舞台剧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年,英国国家剧院只投入了20万英镑,用了一年时间,以工作坊的形式做出了舞台剧《战马》。该剧一炮打响后,英国国家剧院才投入重金,将其打造成纽约百老汇版、伦敦西区版和巡演版等各个版本的商业剧目。而当初的小制作《战马》,以其内容和品质,成了“吸金高手”,英国国家剧院2012年度的营业收入中18%来自《战马》。舞台剧《战马》的动人故事同时吸引了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他又将《战马》搬到了大银幕上。
轻便小制作易复演细水长流有回报
纽约百老汇的舞台上,曾经上演过一台叫做《制作人》的舞台剧,讲述一位制作人从爱好戏剧的富人那里筹集了一笔巨款后,制作了一部舞美花哨的舞台剧,打算只演一场,就让这部舞台剧“安乐死”。对只演一场的舞台剧,审计机构或许不会关注,如此,大量筹款便能“洗白”后落入私囊。孙惠柱说:“这些只在百老汇舞台上被虚构出来的情节,如今确确实实在中国的演艺界内上演。”在孙惠柱看来,演艺市场的健康发展,必然建立在制作机构有严谨的投入产出计划、能做出优秀的长演剧目的基础上。
民营的演出机构上海小韦伯剧团制作人申俊磬告诉记者,他们投资排演每一台戏,无不如履薄冰,精打细算。3年前,一度只创排儿童剧的小韦伯剧团投资排演了第一部话剧《唐伯虎点秋香》,全部金额不过25万元。就在这25万元的“螺蛳壳”里,一群“80后”创作者动足脑筋,赋予了这部古装喜剧大量贴近当下、接上地气的内容。结果,话剧《唐伯虎点秋香》成了剧团的常演剧目,3年间演出了90多场,票房收入达280多万元。
在纽约百老汇,一部舞台剧只有连演3年以上,才进得了主流剧目的行列。上海老牌的民营话剧机构现代人剧社十多年屹立不倒的“秘诀”也正是在于:宁可小心翼翼地创排更多的高品质小制作剧目,也决不豪气冲天地投资排演大制作舞台剧。制作人张余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一年要上演30台左右的舞台剧,其中15台左右都是反复上演的保留剧目。譬如,话剧《捕鼠器》连演了7年,话剧《万圣节游戏》连演了5年,话剧《谋杀启事》连演了4年,话剧《多情的参议员》连演了3年。仅一部话剧《捕鼠器》,7年间就演出了300多场,获得的票房收入早已是当初50多万元投入的几倍。
总结现代人剧社十多年的经验,张余说:“大制作的舞台剧或许能拿个奖、能让创作者名利双收,但未必能成为演艺市场的常胜将军。而只有那些品质优秀的作品,才会在不断上演的过程中,真正将演艺业做成健康的文化产业,而非爆竹喧嚣之后碎屑一地的秀场。”
(编辑: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