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剧本比赛:不仅报销路费住宿,还会颁发奖杯奖金
告知获奖却被误认“怪蜀黍行骗”
专家直呼“许多评奖都要获奖者倒贴钱,单纯而善意的评奖太少了”
昨日,30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才俊聚集沪上,参加“戏文杯”全国首届校园戏剧剧本征稿比赛的颁奖活动。半年来跃居“文化事件”的南大在校生温方伊的 《蒋公的面子》实至名归,不仅拔得本科生组头筹,研究生组更以“一等奖空缺”结果向其致敬。
然而,前不久上海戏文系主任陆军致电这些获奖者时,多个学生却以为这是个“怪叔叔”打来的诈骗电话。“整个获奖者认定过程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学生跟我说,又给报销住宿和路费,又给奖杯和奖金,还赠送结集出版的剧本集,现在的社会哪有这样的好事?”陆军说,“许多评奖都要获奖者倒贴钱,像我们这样单纯而善意的评奖还是太少了。”
寻找优秀编剧苗子,哪怕一年一两个都行
据主办方介绍,首届活动多有试探之意,因此极少宣传。即便如此,还是收到了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各高校学生创作的剧本近二百个,最终评选出本科生组获奖剧本17个,研究生组获奖剧本18个。30多个作品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才气。如从袁枚《子不语》某则故事中改编创作而来的实验京剧 《赌男》、描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山东某农村人际关系的《倒春寒》、上戏学生编剧的现实主义作品《丈人家的狗》等。
大部分获奖作品出自艺术类专业学生之手,但普通高校也冒出不少尖子,如天津外国语大学韩语系的冯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祁梁、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的周苏婕、北京师范大学的于文�、台湾大学的陈文梓、香港浸会大学的邹佳妮等。这些学生作品的脱颖而出让评委会感到惊喜。
“专业艺术生懂得编剧技巧,有专业导师辅导,也有各色渠道推销自己的本子。而对我们这种普通爱好者来说,剧本几乎没有出路,这种现实当然会影响创作激情。”祁梁说,“这次剧本大赛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我们评奖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为有潜力的人才打开一条路,培养几个优秀的编剧,哪怕一年能发现一两个都行。”陆军说。
有名作风范的还是少数,多数走搞笑风思想乏善可陈
当下,翻演、改编依然是校园戏剧活动的主流,优秀原创产出极少。
校园戏剧创作呈现最多的是身边的生活。此次得奖作品中,如《倒春寒》、《丈人家的狗》、《小镇》等多数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即便是《孙尚香》、《窦婴之死》、《昭君出塞》等历史剧也不乏对当代的关照。但征稿还是表现出了两类硬伤:缺乏剧的意识、缺乏想象力。“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这个群体的青春、锋芒都没展现出来。”
“虽然夺得头奖的《蒋公的面子》在思想力、创造力、表现力上成就颇高,最终得奖的作品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但它们却不能代表当下中国校园戏剧的普遍水平。”陆军说,“而且除了这些精品,我们征集到的大部分剧本都走搞笑无厘头风,显然是受到了娱乐主导的市场化作品的影响,思想乏善可陈。真正能称得上有名作风范的还是少数。校园戏剧创作复兴展现曙光,但一切都还在起步。”
即便在戏剧教育传统深厚的南京大学,即便教出了不少优秀编剧,南京文学院副院长、温方伊的导师吕效平也不乐观:“如果你经常看国内戏剧,你会觉得《蒋公的面子》水平一流;如果放眼全世界,它到底还是个大三学生的习作。”
温方伊把《蒋公的面子》获得好评与社会的宽容不无关系。“相对宽松的环境,让我能没有顾忌地创作,这也许比关注校园剧本思想多深、形式多好更重要。”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沈亮也表示:“现在专业的戏剧圈更关注市场、社会和观众的反应,忽略了自我的自由表达,而后者才是产生优秀剧本的关键。”(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