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创意学院院长
2007年5月,上海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2011年11月,在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上,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明确了具体时间表。
对世界城市研究,比较流行的是对标研究,也就是说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级城市其实也就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世界级城市指标划分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比如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之金融中心,就可以拿伦敦、纽约做比较,看上海还有哪些方面的距离。学界对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研究也大体上运用这一方法。
历史底蕴相对落后
与伦敦、巴黎、纽约这样的国际都市比较,上海的历史底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比如至今我们还没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上海的电影和戏剧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品牌塑造上不够有力。上海历史发展中曾经形成中国乃至远东文化高地,曾经有着中国、远东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文化重新崛起,特别是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瞩目成就,但与伦敦、纽约这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比较,距离仍然明显。
任何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在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一定非常发达,标志性文化设施有一定量的积累和规模。所以,主导的几个重要文化艺术门类往往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最为值得注意的竞争力因素。
戏剧目前在上海有非常活跃的创造力和市场,但我们打造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戏剧中心的道路却非常艰难,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发展历史上看,与上海还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在城市历史发展中,在中心城区形成剧场群落,而且从剧场数量来看,百老汇有39家剧院,伦敦西区有49家剧院,与上海中心区域剧场数量相当。在上海,以黄浦、静安为中心,涉及虹口和徐汇边缘区域,有近百个影剧场,已经构成事实上的文化集聚态势,其中戏剧演艺成为最显赫的文化特色。
场馆数量仍有差距
表演艺术是表现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标,音乐、戏剧、舞蹈、各种街头艺术和节庆活动为都市生活注入了活力,主流的、大众文化,与非正式的、前卫的、边缘艺术相得益彰,构成城市文化风景线。伦敦和纽约表演艺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尚难以撼动。上海在表演艺术的创作数量、演出场所方面并不亚于其他城市,然而在全球有品牌影响力的院团、演出机构等似乎还没有,因而在观众人数、参与度、演出票房这三项数据在国际大都市中明显居于较低水平。
上海经过后世博的文化建设,在博物馆美术馆体系建设上基本完成,但上海博物馆艺术馆和画廊的绝对数量仍低于伦敦、纽约等国际都市,最为重要的,上海包括一些硬件一流的场馆还没有能够像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和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一样,成为所在城市主要旅游目的地。伦敦每年吸引超过1500万国际游客,巴黎超过1300万,纽约超过800万,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每年入境海外游客与纽约相当,但这些国际客人在上海参与的文化消费中,表演艺术的消费占比很小。
重新思考“群众文化”
文化让每座城市与众不同,文化也赋予每座城市独特的品位。上海更类似于纽约,某种程度上对地方感和独特性有所忽略,巴黎、东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对我们来说,文化大都市竞争性的门类大都是西方舶来艺术,民族和地方的文化艺术是增强地方感和独特性的重要方面,这方面上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如何提升其认同度和影响力,进而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识,对我们还有很大的挑战,也是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重要的建设路径。
上海市民对消费型的正式文化(如戏剧演出、音乐 会等)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上海拥有最多数量的社区文化中心, 集体性、互动式、表演类的“草根式”社区文化活动得到蓬勃发展,这种文化被定义为“群众文化”应该重新思考,这一概念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形制下的产物,已经不能概括当今城市市民文化参与。比如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举办,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市民文化参与,在西方大都市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我们应该把这种文化上升到城市生活有机构成的部分,打造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品牌。(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