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脱胎于《聊斋志异·王六郎》
19日至26日,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将在上海戏剧学院展开。在这场欢乐互动的艺术嘉年华中,多部原创性和艺术性都具备相当水准的作品逐一亮相。有意思的是,几乎是不约而同,几位青年艺术家的戏剧作品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传奇故事,可谓将上好的陈酿装入了现代的酒瓶中,新生力量如何把老故事讲得更加精彩,让人期待。
融入传统文化
21日,赵淼与他的“三拓旗剧团”在U1剧场上演的肢体剧《水生》,由《聊斋志异·王六郎》故事获取灵感,将法国形体戏剧大师贾克·乐寇的戏剧观念和东方文化美妙融合,兼含“哀伤的幽默”和“精彩的想象”,探索“身体的诗意”。 22日,在同一地点上演的《署雷公》则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角色的不断变化,探讨人类内心善良与邪恶的对立与转化。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概念,但舍去了隔亮布;此外,在戏中还可以看到中国藏戏中与众不同的面具与角色。
相较于当下戏剧界大多数青年人选择百分百原创,《水生》和《署雷公》脱胎于中国传统元素,这是否会在成为赵淼灵感源泉的同时,给他带来一定的桎梏?他回答说:“《水生》原著部分保留非常多,但《署雷公》则只是借助了原著的概念,重新做了故事。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是我们关注中国本源的一种学习方式,向民间文化或者传统文化讨教。我们也只是学了一些皮毛,希望更深入更广泛地去了解它,边学边实践。这是当下我们创作的一个重要支点,当然有了支点难免会带来限制,因为传统文化早已有了自己的审美和延续原则,我们既需要去延续,更需要从其中找到新的语汇方式和创作起点,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这个就是限制,或者说挑战。戴着脚镣跳舞才够刺激,会激发无限的想象力,这句话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回到戏剧之初
将于26日在新空间上演的《黄粱一梦》,则源自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是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黄盈“新国剧”代表作。在这个纯粹中国内核的框架内,不仅现代的“说书人”、三弦古乐的伴奏者、投影乃至道具的摆放与升降,被处理在不同的空间,立体地参与全剧梦幻氛围和多重时空的建构中,而且,借助戏曲的行头、脸谱、吟唱、表演及肢体语言等艺术元素的运用,更是丰富了舞台的整体表现力。
《黄粱一梦》曾经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精彩亮相,黄盈告诉记者:“选择《黄粱一梦》,原本是希望把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展现给世界,但是排演的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回到做戏剧最初的朴素心态,让我更加清楚了应该如何做戏、做什么样的戏。中国伟大的哲学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戏剧人最不该舍弃的东西,赴法演出的结果的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黄盈看来,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理念是:“希望戏剧脱下高贵的外衣,让普通百姓通过戏剧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间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情趣,要让它变成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娱乐的项目,也有震撼灵魂的文化演出。”这也正是他期待在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想周里看到的。
此外,在青年创想周邀约作品中,由云门舞集2带来的《断章》与侯莹舞蹈剧场带来的《冉》,在众多演出中也显得格外亮眼。(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