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艺术“大幕”融入人生“全剧”之后……

文汇报 2014-2-28

发布时间:2014-03-03作者:访问量:17

  •  
     

 

 

 

 

 

 

 

 

 

 

 


 

 

 

 

 

 


 

  •  

 

 

 


 

 

 

“戏”里“戏”外都是“成长剧” “课”内“课”外皆是“幸福曲” 艺术“大幕”融入人生“全剧”之后……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实施“幸福教育”助学生成才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简称“上戏附中”,一个很具有内涵,也让人产生许多联想的校名。
  与“戏”搭上“剧”,肯定是培育艺术工作者的,至少是与艺术行当相关的。思维定势,总是这般“抢戏”。
  既然是高中,那么普通班学生,进入这所艺术类高中还有“戏”吗?另眼相看的人,总是这样解读“剧本”。
  想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常常不尽所然。
  看法往往呈现一定的经验累积,但常常一语道不破。
  “上戏附中”,的确是上海公办高中学校中优质的“一员”,实行三年高中学制说明了这一点;“上戏附中”,肯定是上海公办高中学校的“另类”,还开设艺术班,也证明了这一说。
  “戏”总是与“史”相连,也总是与“势”相关。“上戏附中”的由来,与静安区一项决策是“前因后果”:2004年8月,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正式签约,决定利用静安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上海戏剧学院雄厚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实行联合办学。
  联合的结果产生了“外表”与“内涵”的“戏剧性”变化:一是原上海市培进中学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从此“上戏附中”传承中有了新的增长点,渐渐闻名遐迩;二是学生出路也由原来的单一升学变为可依靠“艺术”特长和“学力”实力并进的“双向升学”。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表演、戏文、美术三个艺术专业,实施高中学历+艺术特长的学生培养方略,从而引发了高中办学的变化与更新。
  这是学校提供的一张“《陈情表》”:现有3个年级,高一7个班级,高二、高三各6个班级,共19个班级,其中7个艺术班,12个普通班,学生数574人。
  显然,“上戏附中”,不是纯粹的艺术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人数超过艺术班;而学生考取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又比一般高中多。人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艺术班的学生是否只专攻艺术?普通班的学生学艺术又有什么用?
  对此,很擅长为学生成长写“剧本”的校长肖英,一个积有30年教龄,颇有教育锐知的办学者,是这样“畅想”的:学艺术,求升学,并不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也不是学校办学的全部价值追求。“教育要为学生幸福人生‘暖场’,学校要为学生职业生涯‘定调’,要跳出办学做教育,跳出教育导人生”,肖校长说,“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这就是“上戏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办学观。
  
共同的“主旋律”:“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这是一个幸福的场景:2013年12月20日,“展青春之翼,燃理想之光”——“上戏附中”第九届艺术节文艺汇演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剧场隆重举行。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戏剧学院、静安区教育局各路领导,还有江宁街道、团区委、校家委会、兄弟学校领导在这里欣赏了一场幸福的演出。
  文艺汇演突出表现了专普结合、艺术滋养、师生同台、幸福校园的特点。由语文教师骆雁琳和三名学生组成的主持人组合,舞台风格端庄、大气,台词组织流畅、恰当;青年教师姚�带领的韵律操团队,动感、激情开场,活力四射;合唱《阿拉木汗》美妙的和声、青春洋溢;藏族舞《升》浑厚的背景音乐、冷艳的民族服饰衬托着舒展的舞姿和美丽的青春面庞……
  舞者是幸福的,唱者是幸福的,观者是幸福的,幸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上戏附中”,每年都要举行大型文艺汇演,这不仅是艺术班的“盛宴”,更是普通班的“群萃”,让所有演的学生、看的学生都有幸福的感觉,幸福成为共同的旋律。
  肖校长用这样的“台词”注解学校的“幸福教育”的“脚本”,“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先进“主题”在具体办学实践中的体现。幸福,应当贯穿人生的旅程;“幸福教育”,就是引导师生从激活生命活力角度,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社会价值的体验与过程,既着手于校园,也着眼于未来,既关注校园幸福,也关注校外幸福,既关注眼前幸福,也关注未来幸福。总之,让教育产生幸福,让幸福陪伴生活。
  肖校长用青春洋溢的话语勾勒了一幅校园“幸福图”:彰显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的幸福文化,构建清新雅致、温馨和谐的幸福校园,打造教学相长、民主合作的幸福课堂,培养人格完善、乐观进取的幸福学生,成就健康积极、智慧优雅的幸福教师,提升整个学校的幸福指数。
  随后,她择词取意,又用“精”字,概括了幸福所至的“情景色”:课程精彩、管理精细、“幸福”精研、文化精致。为了使这些“精”能落到实处,提升学校的管理能级,2013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重新架构智能分工,分别组建学生发展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课程与教学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及艺术管理中心等五个中心,整合学校不同部门的管理功能,达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为了让“上戏附中”学子在三年高中旅程中尽可能多地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学校对“幸福之旅”德育课程进行了构建与实施,由“艺术群芳苑”、“社会试验场”和“生涯探微室”三个板块构成,力求各具特色、相互融通。肖校长如数家珍,说,“艺术群芳苑”,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为学生能徜徉艺术海洋,感受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提供服务,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汲取艺术养分并培养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为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累积资本,分别由“艺海泛舟”、“学林展艺”2个子课程组成。“社会实验场”,以开展系列社会活动为抓手,为学生体验社会人生并从中获取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素养累积幸福人生的资本提供服务;同时也积极调动、发挥学生的正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与幸福。分别由“异地采风”、“基地塑我”、“蓝天致爱”3个子课程组成。“生涯探微室”,主要以生涯规划职业启蒙、仪式教育、学生领袖素养的培养等学校常规教育、管理为抓手,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与学段特点,分别开设各类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教育活动,为学生三年高中生涯里的“有效、幸福”成长提供服务与指导,从而也为学生今后幸福生涯的延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别由“文化推动”、“职业起航”、“领袖锻造”3个子课程组成。
  为强化、完善课程结构,体现“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科研课题《统整艺术课程,实现专业性与普适性结合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对已有的艺术课程进行整理、归纳,进一步挖掘资源,研发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课程。
  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规划、开设每周两次的艺术活动课程,并将其定位、设计成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校本系列艺术课程。如:面向普通班学生的《走近经典》系列课程——《大师和他们的作品》、《经典音乐赏析》、《戏剧欣赏》;融合艺术班和普通班学生共同参与的音乐表演沙龙、韵律操、书法、动漫、紫藤话剧沙龙、舞蹈、校园微电影、体验剧场、体育舞蹈—华尔兹等12门艺术活动课程,为艺术班和非艺术班同学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课程表现形式活泼、多样,有大课、有小课,有动、有静,有分、有合,有互动热烈的音乐会,还有静静聆听的艺术讲座;学生们认识了徐悲鸿、张大千、了解了交响乐队的构成、感知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上戏附中”正开放视野,打造自己的艺术品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铺设走向幸福的阳光大道。
  
美妙的“独奏曲”:艺术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一所培育艺术新秀的“摇篮”,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以人文见长,芬芳桃李满天下。在“上戏附中”的校友中,先后涌现出著名学者余秋雨、著名作家程乃珊、著名电影演员肖雄和著名歌唱演员杨玉蓉、著名画家肖纯园等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
  校长肖英感怀历史,更对现在充满深情。2011年学校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项目组成员单位,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特色学校”。艺术专业学生在人格培养、专业素养上都有明显提升,从目前毕业生情况来看,学校逾70%的学生均进入理想的艺术类高校进一步深造,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
  艺术教育,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和走近艺术的学生在共同的平台上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这是来自4个不同专业或班级的学生,因为艺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仅成就了一出校园戏剧,而且成就了各自人生。程瞳瞳,2008级表演班学生,希望实现“华丽表演梦”;沈筱泪,2008级戏文班学生,爱好写作,希望“写出最美的文章;赵越,2008级美术班学生,希望“将美术纳入人生规划”;林天,2008级普通班学生,梦想成为“政治家”,希望“艺术还给自信”。学校搭建平台,让这4个学生一起创作、表演情景剧,梦想成真。就连最初有“艺术与政治有什么相关”疑问的林天,最后成了“表演顾问”,他对沈筱泪撰写的剧本的解读,让他感到政治在艺术中也有用武之地,而赵越则更感到艺术与科学、社会是相通的,色彩、组合等都与生活相关。
  说实在的,艺术班的学生既要学专业又要学文化,负担有些重,所以根据艺术班三个专业(表演班、戏文班、美术班)的不同特点,学校对艺术班的基础型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如,表演专业每周有五节形体专业课,形体课是融健身、健心、健美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这和高中体育课程标有相同之处,在课时安排上作些调整,而在表演班的语文课中增加演讲评论辩论知识专题等多项互动形式,表演班在上数学课期间也适当地增加学生的感知度、参与度;因为戏文专业开设散文课,影评课,故事创作课,这与高中语文新课标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戏文班可减少一节语文拓展课;而美术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强,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略微减少了在“三视图”、“斜二测画法”等方面的课时安排,适当增加在数的计算上的时间。
  艺术在“上戏附中”是流动的,学艺术的过程也是流动的。以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挖掘学生多元潜质,利用现有的校园活动将艺术天赋转化为现实,使学生通过肢体的解放,最终实现心灵的释放。然而,这种学生艺术天赋的挖掘,不是单向的线性培养,而是双向的流动。如果艺术班的学生发现自己对艺术没有了兴趣,其可以再流向普通班。同样,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把戏剧元素应用于基础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戏剧教育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普通班的学生发现自己具有艺术特长和兴趣的时候,其可以自由流向艺术班。
  “双向流动”培养模式是学生自我发现和教师发现共同起作用的过程。“上戏附中”充分利用上戏的教育资源,开设高端精品课程,让学生与艺术经典对话,还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展馆,为学生搭建零距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授课教师也会在教学和个人辅导的过程中,兼顾所有学生,对学生多鼓励,重视“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有目的有意识的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从而实现普通班与艺术班之间的横向流动。
  “戏”里“戏”外都是“成长剧”,“课”内“课”外皆是“幸福曲”:艺术“大幕”融入人生“全剧”之后,“上戏附中”的舞台四季生辉,学生的人生无限风光,校长肖英和她的团队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和谐的“圆舞曲”:艺术教育惠泽每个学子
  “上大学,艺术有什么用?”,校内外不少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而在校内,给出的答案是,艺术教育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戏附中”真的有“戏”,就拿艺术节来说,它不是艺术班个别尖子的“专利”,而全体学生的“天地”。
  “舞蹈/戏剧专场”决赛在艺术活动课时间激情上演。舒展、优美的《扇舞丹清》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高一(7)班李太郎、丁彦匀的舞蹈《花样年华》把观众带入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陆逸奇、田媛的《拉丁舞》、三人现代舞《Locking dance》动感的音乐,快捷的舞步,把演出推向高潮;舞台剧《江湖海》展现出同学们编、导、演的潜质;双人舞《孔雀飞来》灵动、轻盈,演员随音乐翩翩而动,如纯洁的白孔雀降落舞台,一尘不染,超凡脱俗。
  器乐专场演出,打破艺术班和普通班的界限,64%演奏者来自普通班,学生同台竞技,表现了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体现了专业性和普适性结合,“展青春之翼,燃理想之光”,上戏附中艺术节给全体学生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最美舞台。
  学生画展在教学楼开幕,参展同学来自普通班和艺术班,作品表现形式有素描、水粉;题材大多是真人头像写生和水粉静物;技法虽然还很稚嫩,但画面真情流露,难能可贵;尤其普通班陈露同学的素描头像,观察细腻,人物精神、性格刻画到位,形象表现深入完整,画风厚重、质朴,表现出良好的素描功底。
  诗文朗诵比赛。高二(3)班葛帅飞、李映雪、周子奇、李竺萱同学诵读的《追梦》,用精彩的诵读和优美的舞蹈诠释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的满腔挚爱;高一(7)班李太郎、乔迁、张一吉、左安琪同学用声音传递了对农民工子弟的关注;高一(2)班孟梓安同学把满腔热血融化在铿锵有力的《军礼》诵读,高一(3)班和高一(4)班的刘士剑和张天圣同学助兴节目相声《大话三国》也展示了普通班同学对艺术的热爱;高一(6)班的唐俊杰同学也为此次比赛设计了精美的海报。
  在校园,艺术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艺术班与普通班的结合,课程统整,打造艺术特色学校。由于艺术特色普通高中要兼顾艺术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学校所提供的基本的特色教育服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了实现普通班与艺术班课程相统整,学校从已有艺术专业课程中提炼出具有一定普适性价值的实践类课程,投入到非艺术班学生的拓展、研究型课程中,推广普适性强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课程,提高非艺术班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的能力,提高全体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充分挖掘艺术班课程中所体现的戏剧元素,如创意、表现性、体验性等融入到普通班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高一、高二、高三戏剧元素渗透的层次性,创建具有“上戏附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成长,艺术教育贯彻专普结合的理念。普通班学生艺术活动课程的开设;艺术班学生专业课程的加强;全体学生画展、摄影展的举办;学校明信片设计的全员参与等,无疑都打破了原有艺术班与普通班学生艺术专业课程学习的界限,充分实行双向流动机制,从而提高全体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的能力,真正起到以“点”带“面”,推广普适艺术的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特色学校。(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