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图书馆的4楼,有着一片清幽之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博物馆戏曲馆。从文化大师余秋雨题词的馆匾之下登堂而入,烦躁的都市生活瞬间被古色古香的戏曲元素所消解。在上戏戏曲馆负责人徐捷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从一件件展品和它背后的故事中,我们仿佛又找回了那个戏曲辉煌的年代,Beijing Opera 的文化魅力一点一点地逸散而出。
那些名角们的戏服与记忆
在上戏戏曲馆内有着5件“珍宝”,分别是周信芳的袍子、盖叫天的把子,俞振飞的戏服、李玉茹的跷,还有谭鑫培的鹅毛扇,这些都是名角们昔日在舞台上演出时所使用过的真品。
戏曲馆内漂亮戏服甚多,但最有价值当属橱窗里那件黑白色大袍子,正是周信芳先生生前演戏时所用。周信芳是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京剧舞台上赫赫有名的“麒麟童”,一剧《徐策跑城》韵味十足。这件大袍子就是他在出演《徐策跑城》时所穿,由其子周少麟成套收集。在上海戏剧学院建起戏曲博物馆后,周少麟特意将其捐赠出来。
在这片区域,有一个独立的玻璃柜子,放置着一副高高尖尖的戏鞋——这是著名旦角、曹禺夫人李玉茹所用过的“跷”。李玉茹12岁考入中华戏曲学校学青衣,后习武旦和刀马旦,一出“跷”戏更是惊艳。“脚绑在这么高尖的鞋子上,带子缠住腿部,双脚几乎是直立行走,这对演员的要求相当的高。一般一个剧团都不一定能出一个‘跷工’。”徐捷说,“跷”戏也是旧时戏班子压箱底的“宝”。馆内还收藏着李玉茹捐赠的剧本和书信。
这几件宝贝中,与上戏渊源最深的当属俞振飞先生的戏服。出生在昆曲世家的俞振飞6岁从父学曲,14岁业余登台演小生,《红拂传》中的李靖,《梅妃》中的唐玄宗,演来是惟妙惟肖,尤擅扮演巾生,一副清新儒雅的风格,被称为“儒雅巾生”。1957年后,俞振飞出任上海戏曲学校(后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校长,他一生钟爱的许多戏服、道具和工作用品,不少都捐给了母校。“遗憾的是由于早年保藏技术不够,外加学校搬迁,导致部分戏服有点氧化,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展出。”随着徐捷的指点,记者还看到了俞振飞生前所用的办公桌。
那些精致的展品与传承
除了五大名角捐赠的实物,在戏区馆内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珍品,如各种绚丽多姿的小戏服、近百个不同角色的脸谱面具、精致的点翠头饰……
一套套袖珍的漂亮戏服,全部参照舞台上的实物等比例缩小、手工制作而成。据徐捷介绍,京剧戏服来自于传统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这些小戏服也是专门请苏州的绣娘,一针一线手工刺绣而成。
对首饰感兴趣的女性观众,还有机会看到一套旧时旦角所用的点翠头饰,极其珍贵和漂亮。“这是以一种特殊翠鸟尾部的羽毛,一根一根黏在一起制成的。女演员带着它走上舞台,在灯光映照下,翠鸟的羽毛会变色,呈现又蓝又绿之色,非常漂亮。”徐捷说,“这也是馆藏的珍宝,由于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且日渐稀少,现在不可能也不允许再收齐这种羽毛,因此现在演员所戴的大多是渲染而成。”
在馆内,还有一具精致佛龛,上中下三层组装而成,打开主要的中间一层的柜子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庙宇殿堂,以前这里供奉的是戏神。“旧时戏班子到各地演戏,有很多不可测的风险。所以,戏船一靠岸,戏班子就会请出佛龛,请求戏神保佑演出顺利。”徐捷说,这是一位收藏家从北方民间收集而来的,捐赠给了戏曲馆。
那些历史的收藏与文化的传承
上戏博物馆戏曲馆自2009年建馆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诸多观众前来参展,其中大部分为各校组织的大中小学生,还有自发前来的留学生。
留给徐捷印象很深的是一群海外留学生,他们对“Beijing Opera”兴趣浓厚,常常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有位留学生跟着大部队参观好后,觉得意犹未尽,跟徐捷提出能否下次再来参观; 有一名留学生认真指出了英文说明中一处不恰当的单词用法。
徐捷一开始好奇,怎么那么多留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如此感兴趣,直到后来遇到一位在新加坡执教的外籍教师才知道,“原来很多国外学校都开设有‘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绘画’,课堂作业就是要完成一个Paper,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艺术。很多人由此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在展馆边上就是一个小戏台,台上锣鼓唢呐、刀把桌椅齐全。每逢演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系的学生们一化妆、一穿戏服,锣鼓敲起,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活脱脱地一个个京剧小角,让观众瞬间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不过,这些小朋友学戏本来就很辛苦,平常还要上课,不一定都有时间凑齐;而且他们来演出没有任何报酬,化妆什么都要钱,我们也于心不忍。”徐捷解释,要看小演员们演戏,还得凑机缘。
■参观小贴士
地 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路211号图书馆4楼开放时间:周一~周四(9:30~11:00;13:00~16:00)票 价:免票参观,提前预约预约电话:34227541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莲花路站,公交122、745、755、867。(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