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格桑花”为何这般盛放

东方教育时报 2014-5-14 记者:桑翔

发布时间:2014-05-15作者:访问量:17

  上戏“西藏班”的5名校友出席《西藏天空》新闻发布会 CFP/图
点击查看原图
    时报记者 桑翔

  今年4月,摘得第15届电影华表奖两项大奖的史诗大片《西藏天空》来沪放映。在随后的电影研讨会上傅东育导演揭晓,该片中90%以上的藏族专业演员毕业于上戏“西藏班”。
  从50年前第一届“西藏班”毕业生旺堆出演《农奴》一炮而红,到这次五届“西藏班”校友撑起一部《西藏天空》,这些入学时不懂戏剧的学生,为何能在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如“格桑花”一样灿烂盛放?借着《西藏天空》的热映,我们走进上戏,试着探寻“西藏班”的教学秘密。

  选拔好苗子,事半而功倍

  阿旺仁青、拉旺罗布、索朗卓嘎……《西藏天空》中的这一个个男女主演,都是上戏2004级“西藏班”的学生;饰演活佛的国家一级演员多布杰、扮演贵族老爷的洛丹则是第三届“西藏班”的学生,后者还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团长。
  从1959年招收首届“西藏班”至今,上戏五届整建制的“西藏班”已为西藏培养近百名戏剧人才。“他们参演了《农奴》、《冰山雪莲》、《红河谷》、《可可西里》等一批作品,成为西藏文化艺术事业的骨干力量。”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说。
  在分析这一切时,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戴平认为,首先归功于人才选拔上的严格,在前期招生时就有上戏专业老师介入,“以确保尽量选拔符合培养规格的人才”。
  “报考上戏‘西藏班’,要过五道关。”《西藏天空》男主角、第15届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新人奖获得者阿旺仁青告诉记者,前3轮面试由西藏话剧团负责,从全区报名者中选出约60名学生,再等待由上戏专家组成的后2轮面试。
  2004年赴西藏自治区招生时,上戏派出了由教务处处长陈其毅、表演系党支部副书记王学明等组成的专家面试团。回忆当初的场景,王学明说:“这些孩子都很优秀,纯朴、充满灵性,但为了确保苗子的优秀,我们从专业潜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再三斟酌,以做到优中选优。”
  经过最后两轮严格筛选,上海戏剧学院确定了5男8女共13名藏族学生,组成了第五届上戏“西藏班”,他们来自拉萨、日喀则、那曲等8个不同地方。
  “由于表演艺术人才的特殊性,要出成果,出人才,选好苗至关重要。选苗好,事半功倍。”戴平事后在总结“西藏班”经验时如是说。

  悉心来呵护,改变一个人

  “学表演,就是改变一个人”,王学明说,要点燃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内心的表演火种燃烧,这对“西藏班”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初到上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藏族学生很不适应。“除了在海拔、生活节奏、语言、饮食等方面不习惯外,我们还有点不自信,与另一个班许多从小学芭蕾、钢琴的学生相比,我们对艺术的接触仅止于一点兴趣。”阿旺仁青说,那时他甚至有点隐隐地后悔学“戏剧表演”。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上海的节奏,上戏在安置好他们生活后,带他们游逛城隍庙、登东方明珠、看水乡古镇。平时有空,王学明、王苏等任课老师,就轮流请学生回家吃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和他们一起喝酒唱歌,把藏族学生多才多艺的潜能激发出来。藏族学生春节不回家,王学明也就3年没有回老家太原过节。
  “这些学生对老师特别谦恭,刚来时见着老师连头都不敢抬; 遇到问题总先表示自己太笨,听不懂就笑笑,吐吐舌头。”王学明说,一看到这个,他就会大声阻止,让学生“把背挺直了说话”。他对学生说,一个演员站上舞台就要有那份自信和气场。
  在各种表演场合,王学明会鼓励自己班的学生去“秀一把”,他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张《走出大山》 的 DV,“西藏班”13名学生和插班的蒲巴甲,穿起漂亮的民族服装,在片子中载歌载舞……这是上戏电影电视学院邀请“西藏班”学生参演的一部短片。
  除了校内的汇报演出,上戏还会安排“西藏班”的学生送节目到市政协、华山社区、老年公寓……
  逐渐地,“西藏班”的学生找回了学“戏剧表演”的乐趣和自信。获奖后的阿旺仁青说:“我的第一步台阶是从上戏跨出去的,没有第一步的改变,就没有后来的第二三四步。”

  专业细磨炼,三年大反转

  与上戏其他表演专业学生不同,“西藏班”的学生之前大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也不懂“戏剧表演”为何物。阿旺仁青说,在报考前,他一直认为“戏剧就跟京剧差不多”。
  专业基础几乎为零,对舞台表演了解甚少,形体和普通话偏弱……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主讲老师兼班主任的王学明,刚开始也有点急躁,他说:“看着学生跟不上,急啊。”但后来他和其他任课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调整自己来适应学生。
  学生对综合艺术了解少,王学明就带他们去话剧艺术中心、上戏剧院看演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不断地观摩和讨论,提升他们对演技的理解。
  语言基础薄弱,王苏就一大早带着学生去草坪上练功,从最基本的发声技巧开始。“王苏老师是《台词》教材编者,一位资深老师这样带我们,让人感动。”阿旺仁青说。
  藏族学生刚来时比较内敛,王学明为了鼓励他们释放天性,表演课上他和学生一起在地上连滚带爬;在“动物模拟”课上,他和学生一起学各种动物叫……
  据表演系副主任何雁介绍,带“西藏班”的时候,王学明他们每天早上到学校陪学生晨练、练台词、练形体,十遍八遍是家常便饭,加班补课到深夜是常事。
  “同学们很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晨认认真真练功,在全院传为美谈。”戴平回忆,在优秀师资的带教下,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西藏班”学生很快跟上了教学安排。
  经过第一年的元素训练后,“西藏班”学生就排出了集体小品《藏历新年》,第二年就有学生参与电影《喜马拉雅王子》的拍摄,到第三年时专业功底有了彻底大反转。2007年他们回到拉萨进行汇报演出时,剧场座无虚席。“对戏剧从不懂到基本入门,对表演从不会到轻松自如……”西藏话剧团老师如此点评他们。

  心系毕业后,汉藏一家亲

  毕业只是一个起点,三年只是一个常规。在“西藏班”学生离开了华山路630号以后,上海戏剧学院和这些藏族校友保持着许多紧密的联系。
  据上戏教务处处长历震林透露,“上戏每年有很多项目与西藏话剧团进行合作,派出导演、表演、舞台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这对在西藏话剧团工作的“西藏班”校友来说,多了一次再学习的机会。
  阿旺仁青就听过多场上戏专家的讲座,他说:“经过一段工作实践后,再听老师的讲述,体会就更深了。”
  除了送讲座进剧团、组织交流到西藏外,上戏每隔两三年还会为西藏开办舞美、灯光、服装化妆和戏剧文学等培训班,学员来自西藏话剧团、西藏歌舞团等主要院团,其中就不乏“西藏班”的毕业生。
  “我们与藏族学生间感情都很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说,卢若萍、范和生、王学明——这些“西藏班”的班主任,都会和昔日的学生互通有无,有时候还会就一些演出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次来沪为 《西藏天空》作宣传时,阿旺仁青特意留出一天,背着书包走进上戏,跟在王学明后面,去红楼听课、与老师讨论。他说:“我真想多来上戏,这里的一切看着都是闪光的。(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