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冬季学院开学
人民网上海1月4日电元旦小长假刚过,上戏校园里便迎来众多海内外友人——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美国布朗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合办的第四届“冬季学院”于4日在上戏“新空间”正式开学。来自美国四所大学的教授,以及来自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20多位外国学生,和70多位中国师生将共享10天紧张而又刺激的艺术与学术之旅。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动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自2012年1月以来,上海戏剧学院便与美国多所顶级大学每年合办“冬季学院”,中外大学师生通过学术讲座、工作坊练习和文艺演出等形式,集中探讨演艺业和人类表演领域的各种新课题。
“关注文化大发展时的中国”——外国著名大学与“冬季学院”的成功合作离不开这种动力。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是第一次组团而来,因为他们的教授正在准备创办新的戏剧专业,而曾在上戏进修过的肯希森教授(中文名:康开丽)的中国戏剧课,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说明中国文化对西方青年人很有吸引力,只要把故事讲好,文化呈现时的中国令人喜爱和关注。
在开学仪式上,康开丽以流利的中文表达了对“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并对“冬季学院”连续多年举办及其带来的良好国际文化交流效果由衷赞赏。据了解,本届“冬季学院”的中国故事中,有写意话剧《中国梦》,而这也是康开丽教授竭力建议的——当年她写博士论文用了几十页分析该剧,这些哈佛学生也都研读了该剧剧本。有趣的是,本届“冬季学院”上戏不仅将推出由三位表演系优秀毕业生主演的新版《中国梦》,而且还将请来1987年首演该剧并轰动全国的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做指导,演出结束后,她还将亲自上台点评。
写意话剧《中国梦》剧照
“冬季学院”的教学内容,还将目光聚焦于世界名著的当下阐释。此次办班有多个探索西方经典的课程,其中两个“戏剧顾问”讲座聚焦于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多年未见的名剧《推销员之死》,将由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希德教授执教工作坊,有可能以后搬上舞台;耶鲁大学PFJ教授执教现实主义的《朱丽小姐》,将和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舞家史晶歆的《Hi,朱丽小姐》一起在演出中碰撞,让观众在比较中审美。
在进行名著解释的同时,文化交流的意义还拓展到人类表演的各个方面。纽约大学的帕克教授着重探讨把铃木的肢体动作和剧本台词结合起来会产生何种戏剧效果;布朗大学前副校长顾德民是一位通中文的人类学家,他将分析中国相亲活动的社会意义。
此外,往届“冬季学院”曾经亮过相的中国学生跨文化项目“味舞蹈”,这次将探索用来表达诗词中的特定情绪;上戏“跨文化交流学硕士班”的外国留学生也有两个项目,一是传授逼真但绝对安全的舞台格斗技巧,二是用现场录像探讨人类表演学中具有边际性的“真实”和“在场”。
“‘冬季学院’不是一般的学术会议,而是教学性活动,并且是以学生为主。”回忆起四年前筹备“冬季学院”时的情景,曾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纽约《戏剧评论》联盟编辑孙惠柱博士仍记忆犹新。就是“冬季学院”这样的教学性活动,却对海外名校师生充满了磁力,而吸引他们的也并非经济因素,“这些来讲课的名校教授,都没有讲课费,就只有每天100美元的生活津贴,而且很多人都是自己买机票来参加。”在孙惠柱看来,“上戏从戏剧训练的角度来看是最全的,这在全世界都很难找。所以每次来参加‘冬季学院’的师生回去以后反馈都很好,争着明年继续来,都成了我们的超级推销员。”
上戏校园里张贴了醒目的冬季学院海报
如今,“冬季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在海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认为,从目前来看,“冬季学院”这一交流平台总体达到了当初的目标,既开阔了上戏师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同时还期待催化出更多像康开丽教授那样热爱中国文化的“推销员”。“通过这四年‘冬季学院’办下来,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就是一个‘播种机’回去以后就去‘播种’,宣传中国,宣传中国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楼巍同时表示,“上戏是国内位居前列的艺术院校,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地处上海,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优势,在怎么面向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怎么写好艺术教育这篇文章上做了一些探索。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在‘术’方面强调的比较多,但‘魂’不够,而‘魂’除了正确的价值观,还有‘魂’的表达方式,要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这其实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滋养。我们通过与国际名校合办‘冬季学院’,一方面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也通过互动,可以感受到西方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和开拓性,使得中西两种文化得到撞击,产生思想火花,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优化。”